刘邦登基后对张良说:“子房,朕得天下,你功不可没。朕要封你为三万户侯,地方你随便挑!”原以为张良会喜笑颜开地谢恩领赏,没想到张良却连连摆手,只见他面色郑重地对刘邦说:“这万万使不得,臣受之有愧!” 张良比谁都明白“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因为这世上的枭雄霸主们一旦坐上皇位,都会对过往的功臣良将生出忌惮之心,甚至是杀心。刘邦也是这样,在他坐稳江山后,他手下的的大将韩信、萧何等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唯独张良既没有被杀,也没有受罚,反而还得到了荣华富贵,平安地度过了余生。因此,张良也被人称之为“谋圣”。张良之所以能做到全身而退,主要还是凭借着他的智谋,因为他深深地看透了人心。 张良出身在世家大族,他的祖父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宰相,历经三朝,是朝中元老。祖父走后,张良的父亲成了朝中的第二任宰相。父亲去世数年后,秦国挥师灭掉了韩国,连累家中亲人被杀。张良悲愤至极,便花了很多钱找来一位刺客,随后谋划了刺杀计划,想杀掉秦王嬴政。 嬴政常年身在高位,经历过不少刺杀事件,一向对此事都有所防备。张良的刺杀计划失败了,秦王命人抓捕刺客,但张良始终都没被抓到。隐匿之余,他甚至还出手搭救了英雄项羽,因为项羽也不服秦国。 之后有一天,张良来到了沂水圯桥头,偶遇了一位穿着粗布短袍的老人。老人在经过张良身边时,不小心将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理直气壮地指使张良:“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被吓了一跳,见老人坦然地站在原地等他,他无奈地跑去捡鞋了。 等他把鞋捡回来放在老人身边时,老人又蹬鼻子上脸地说:“你给我穿上。”张良无语至极,强忍着心中的不悦给老人把鞋穿上了。鞋一穿好,老人便开怀大笑,看也不看张良就走了,留下张良在原地愕然。 没想到几分钟过后,老人去而复返,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之后我你再会于此。”五日转瞬而过,张良如约而至,可老人却已提前到达约定的地点,张良还没开口说话,老人便板着脸说:“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你再来吧!” 就这么误了两次之后,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待,终于让老人满意了。只见老人从怀里拿出一本书,得意地对张良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结局如何就看你的悟性了!” 张良得了宝书,也学会了前人留下的智谋。遇到刘邦后,张良曾对刘邦说起此书中的道理,刘邦领悟极快,张良颇为惊讶,当场感慨道:“沛公实乃天授之人!”此后,张良便一心一意跟着刘邦打天下了。 一路走来,张良凭着自己本事为刘邦保驾护航,救刘邦于危难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刘邦在登基后对张良格外大方。没想到张良却没高兴,反而跪在地上不安地说:“陛下万万不可,臣受之有愧。” 刘邦不解地问:“卿这是何意?” 张良解释道:“臣与陛下在留县相识,这是缘分。之后臣为您出谋划策,偶尔有做对的时候,这是天意,实非臣一人所能做到的。陛下如果要给臣赏赐,就把臣与您的相遇之地留县封给臣吧,三万户侯臣担当不起。” 刘邦欣慰而又满意地点点头,对张良一直都礼遇有加。不过张良一直身体都不太好,从刘邦入主关中之后,张良便常常称病在家,不怎么外出见客了。因为在朝堂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当年的帝师张良逐渐消失了,后来的张良倒只像个被请来的宾客。 再后来他就自请告退了,只愿意在乡间做个闲散的农夫。反正他已经跟着刘邦灭了秦,为国为亲人报了仇,再无遗憾了。
刘邦是不是因此逃过一劫?
【2点赞】
邓旺斌
南无阿弥陀佛
游方郎中
平平淡淡,才是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