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开国上将贺炳炎一张珍贵的全家合影,贺炳炎将军6岁丧母,9岁拜武当一清道长门下,练就一身武艺,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1913年,贺炳炎出生于湖北松滋县刘家场的一个农家,幼年失母,11岁便开始在地主家放牛,此后又转行学习篾匠技艺,甚至还做过杀猪和铁匠的活。 1929年春,红四军在贺龙的带领下进入松滋县,他们打击地主,解救贫苦百姓,并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正值16岁的贺炳炎,在一次集会上,听到贺龙的号召后,毅然决然放下铁锤,决定加入红军。 贺龙一开始并不同意年轻的贺炳炎加入战斗行列,他担心贺炳炎年纪太小,无法承受战场的严酷。不过在贺炳炎坚决的表态下,贺龙最终接纳了他,将他安排在了警卫班。 令贺炳炎意外的是,他在红军中的第二天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惊喜——他遇到了自己的父亲贺学文。原来,父子两人都曾互相禁止对方加入红军,但最终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革命之路。 1932年,当时蒋介石调集重兵向革命根据地逼近,形势异常紧张。在一次突袭中,敌军偷袭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局势紧急至极。 在战场上,贺炳炎手持菜刀,左挥右砍,连续将数名敌军击倒。这一壮举震撼了敌人,使得他们纷纷后退,无人敢再向他逼近。 此事之后,贺炳炎的名声在军校内部迅速传开,学员们称他为“贺小龙”。由于他和贺龙都姓贺,加上贺炳炎的英勇与贺龙相似,许多人误以为他是贺龙的儿子。 虽然贺炳炎和贺龙并无血缘关系,却在纷繁战火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贺龙的培养下,贺炳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普通战友,更似亲情。 红军长征初期,贺炳炎作为红5师师长,带领红15团在瓦屋塘东山遭遇了激烈战斗。贺炳炎果断判断对方为国民党正规军,并立即向贺龙汇报情况。战斗中,贺炳炎右臂被弹片击中,骨折严重,最终昏迷不醒。 贺龙得知消息后,急忙前往东山的急救帐篷。军委卫生部的部长贺彪告知他,贺炳炎的右臂无法保住,必须立刻截肢。 由于手术条件极其艰苦,医疗设备匮乏,贺彪不得不在一座废弃破庙的门板上进行手术,使用经过消毒的锯子锯掉了贺炳炎的右臂。手术中,贺炳炎坚决拒绝使用吗啡,只咬着毛巾忍受剧痛。 手术后第六天,贺炳炎已经能够下床自行走动。他不仅迅速适应了失去右臂的生活,还开始重新学习使用左手操作武器。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身为120师716团团长的贺炳炎,接到了直插敌后的命令。那时的贺炳炎已失去右臂,他领导部队急行军三天夜,到达雁门关西南的才窝村线。 就在10月16日,贺炳炎接到情报,日军正计划从大同向忻口运送大量军火物资。两天后,他果断地下令部队埋伏,准备伏击。随着日军车队缓缓进入伏击圈,贺炳炎一挥左手,瞬间点燃了战场。 伏击成功后,贺炳炎立刻带领部队冲锋,手持大刀,如入无人之境,连斩数名敌兵。尽管716团伤亡惨重,贺炳炎自己也险些被子弹击中,但他们最终全歼了500余名日军,摧毁了30多辆敌军车辆。 1938年秋,贺炳炎率部队转为游击作战,仅几个月内,他将部队从300多人扩充至近5000人,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甚至日军总指挥冈村宁次听到他的名字时都会暴跳如雷,誓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1947年4月,贺炳炎被任命为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副司令。行赴新职途中,贺炳炎险些与国民党保安队正面冲突,幸得机智脱险。当贺龙听说贺炳炎遇险,迅速下令救援。 战后,贺炳炎被中央军委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贺龙还亲自赶到成都,为他授勋。 贺炳炎的战斗生涯长达20余年,历经11次负伤,全身留下了16处伤疤,并失去了右臂。新中国成立后,贺炳炎已身患多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肾炎和哮喘等,他仍然坚持将个人的需求置于革命利益之后。 1960年6月30日,贺炳炎生命的最后几小时,即便身体虚弱,他依然向后勤部长询问营房建设情况,他强调:“我们作为领导,必须随时关注战士们的生活,确保工作迅速落实。”。 短暂的谈话后不久,贺炳炎因劳累过度去世,享年47岁。他去世的那一天,正值党的生日,他成为开国上将中第一个逝世的将军。 7月5日,成都军区在北校场为贺炳炎举行公祭,20万军民在大雨中送行,没有一个人离开会场。
1960年8月,伟人和越南主席胡志明在北戴河海滨度假时进行交流。当时,中国在联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