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国民党的常青树何应钦和顾祝同携手同游金门和澎湖列岛。顾祝同举起高倍望远镜遥望大陆,一边看一边和何应钦谈笑风生。突然,他的笑声停止了,笑容凝固在脸上,一层亮晶晶的东西慢慢涌上了他的眼眶,望远镜的方向正对着他的家乡江苏。 在江苏省涟水县的乡村,1893年1月9日,一个叫顾祝同的婴儿呱呱坠地。涟水地处江淮平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顾祝同的童年是在这片水乡土地上度过的,耳濡目染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少年时期的顾祝同展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对军事的浓厚兴趣。时局动荡之际,他选择了投身军旅,考入了当时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之一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第六期步兵科的学习中,顾祝同刻苦钻研军事理论和战术,成绩优异,崭露头角。 辛亥革命爆发后,怀揣着救国救民理想的顾祝同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洪流。1912年,他投奔孙中山先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1922年1月,顾祝同只身南下桂林,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机缘巧合下,通过保定军校同学的介绍,他结识了时任参谋长的蒋介石。两人的初次见面颇为投缘,不仅因为同为军校出身,还因为都是江浙人,交谈甚欢。这次偶然的会面,成为顾祝同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他的未来从此与蒋介石紧密联系在一起。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创办之际,顾祝同受聘为第一期教授部战术教官,后代理军校管理部主任。作为黄埔军校初创时期的重要教官,顾祝同在培养国民革命军骨干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严谨的教学作风和扎实的军事理论功底,赢得了学员们的尊敬。教授部实际上成为了"黄埔系"崛起的支点,其中多位教官后来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军政要员。 在北伐战争中,顾祝同真正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在著名的棉湖战役中,他的表现尤为出色。当时教导第一团与陈炯明部林虎部激战正酣,因兵力悬殊而处于不利境地。顾祝同率领教导第二团闻讯赶来增援,他高喊"跟我来!"亲自带头冲锋,一举击溃林军主力,挽救了危局。 随着军功的积累,顾祝同被誉为国民党"五虎上将"之一,获得"忠将"的称号。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顾祝同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当时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持强硬态度,任命顾祝同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准备讨伐张学良、杨虎城。然而,宋美龄认为这可能危及蒋介石生命,紧急约见顾祝同,希望他不要接受向西安进军的命令。顾祝同心领神会,采取了拖延战术,没有立即发兵,而是留在南京配合和平解决方案。 顾祝同在军中建立"圣人"形象,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独特的用人哲学和管理艺术。他对部下非常慷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照顾机制:对团长以上军官每月发放补助;营级军官可以透支军费;连长可以"吃空额"而不被追究;老兵退役后能够安置到他创办的农场,或得到经济资助发展小商业。这些措施使他赢得了部下的广泛拥戴。 作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顾祝同在国民党内位高权重。他忠诚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包括那些极端反共、反人民的指令。在对红军的"围剿"中,顾祝同指挥部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给革命根据地造成了重大损失。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顾祝同作为这一事件的直接执行者,纠集国民党部队对新四军实施伏击。这次行动导致新四军9000名官兵中,除约2000人突围外,6000余人被俘,其余壮烈牺牲。 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败,蒋介石决定撤退到台湾。作为蒋介石的忠实追随者,顾祝同跟随其主子来到了台湾岛。与许多在台湾遭到冷落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不同,顾祝同是少有的几个依然得到重用的人物之一。 1952年3月,顾祝同被任命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成为何应钦的副手。 1960年,顾祝同又调任国防会议秘书长,1968年再度调回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改任"总统府"一级上将战略顾问。 1973年5月,已经82岁高龄的顾祝同与同为国民党元老的何应钦一起,对金门与澎湖诸岛进行了访问考察。 国民党的常青树何应钦和顾祝同携手同游金门和澎湖列岛。顾祝同举起高倍望远镜遥望大陆,一边看一边和何应钦谈笑风生。 站在金门最高点的哨所上,顾祝同借助高倍望远镜,将视线投向了距离数十海里之外的大陆方向。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家乡——江苏涟水。 金门之行后,顾祝同回到台北,继续他平静的晚年生活。尽管身体状况一直不错,经常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但金门之行所激发的情感波澜或许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1985年8月,顾祝同突患脑微血管栓塞,从此卧榻不起。经过半年多的抗争,1987年1月17日凌晨,顾祝同在台北国民党三军总医院病逝,享年95岁。至此,这位追随蒋介石一生的"忠将",终于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1973年5月,国民党的常青树何应钦和顾祝同携手同游金门和澎湖列岛。顾祝同举起高
品古观今呀
2025-04-09 09:52: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