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国民党上将刘汝明在军事会议上,将出言不逊的战地视察官刘伯龙一拳打倒在地,在场的杂牌将领,对跋扈的刘伯龙本就不满,心中纷纷叫好。 1948年6月,国民党在河南开封开了个军事会议。那时候,局势已经乱得不行,解放军步步紧逼,国民党这边人心惶惶。会议是要商量怎么应对,可结果呢,却闹出了刘汝明打刘伯龙这么一出戏。参会的都是军政要员,不少还是杂牌军出身的将领,个个带着自己的小心思,气氛本来就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 先说说刘汝明。这家伙是河北献县人,1895年生的,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死了爹,靠妈拉扯大。17岁那年,他跑去投军,跟着冯玉祥混,从扛枪的小兵一步步爬到上将。北伐、中原大战、抗战,他都掺和过,算是国民党军里少有的杂牌军大佬。1948年,他是第四绥靖区司令官,手底下管着好几万兵马,地位不低。他这人性格直,脾气硬,对看不顺眼的事儿从来不藏着掖着。 再看看刘伯龙。这位是蒋介石派来的战地视察官,具体生平没太多记载,但地位特殊,仗着蒋的信任,在军里横着走。他那做派,典型的官老爷架子,对前线将领指手画脚,挑毛病跟吃饭喝水似的。尤其对杂牌军,他更是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动不动就摆出钦差大臣的谱儿。时间长了,谁不烦他?杂牌将领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只不过没人敢捅破这层纸。 那天会议上,刘伯龙又开始他的老套路,对着作战计划一顿批评,说得头头是道,可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空话。底下的人听着,心里都窝火,但碍于他的身份,只能忍着。刘汝明本来没吱声,可刘伯龙越说越过分,话里话外净是瞧不起在场这些将领的意思。这下可把刘汝明惹毛了。他站起身,几步走到刘伯龙跟前,抡起拳头就砸了过去。刘伯龙没防住,直接被打翻在地,场面一下就僵住了。 有意思的是,会场里没人劝架。那些杂牌将领,平时没少受刘伯龙的气,这会儿心里估计都在拍手叫好。毕竟,刘伯龙这人太能拉仇恨了,整天端着架子瞎指挥,谁乐意搭理他?刘汝明这一拳,算是替不少人出了口恶气。 这事儿看着是个小插曲,可往深里挖,却能看出国民党那时候有多乱。刘汝明是杂牌军出身,跟蒋介石的中央军不是一条心,手里有兵有枪,却总被中央盯着防着。而刘伯龙呢,代表的就是中央的权威,可他这德行,压根儿不得人心。杂牌军和中央军的矛盾,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抗战时候还能凑合着对付日本人,可到了1948年,仗越打越烂,大家都想着保住自己的地盘,谁还管什么大局? 再说事件的影响。刘汝明打完人,没受啥大处罚。那会儿国民党高层忙着应付前线,哪有工夫管这点破事儿?刘汝明仗着自己的资历和兵权,照旧带兵打仗。不过,几个月后的淮海战役,他还是没扛住,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1949年,他跟着国民党跑到了台湾,后来在那儿过起了低调日子,1975年病死了,算是寿终正寝。 刘伯龙的下场就惨点。这次挨打后,他在军里的威信算是彻底没了。蒋介石的亲信又怎么样?没人服他,日子照样不好过。后来他被调去贵州,结果掉进了地方军阀谷正伦的圈套,被干掉了。虽说具体细节不清楚,但他在军中树敌太多,早晚得出事儿。 这拳头打下去,表面上是刘汝明跟刘伯龙过不去,可实际上,国民党内部的问题全暴露出来了。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军官之间勾心斗角,底下士兵士气低得没法看。1948年那会儿,国民党已经是个破船,漏风漏水,修都修不过来。刘汝明这一拳,就像在船底又砸了个窟窿,加速了沉没的脚步。
这个站在蒋夫人身后挤鼻子弄眼睛的逗比先生就是国民党军队福将胡琏!解放战
【57评论】【8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