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清华校长梅贻琦不顾众人阻拦执意南渡。6年后,他的儿子却一心返回大陆,临行前梅贻琦握着儿子的手说:“你回去也许会有一番作为,但这就是我们父子最后一次见面了。”
1954年的一个黄昏,68岁的梅贻琦坐在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室内,神情肃穆。他正与自己的儿子梅良卿紧紧相拥,目光中流露出不舍。良卿刚向父亲表达了回大陆工作的意愿,梅贻琦没有过多言语,只是默默地拥抱着儿子。 1936年,彼时46岁的梅贻琦已是声誉日隆的北京清华大学校长。他正为物理系后继无人而发愁。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派遣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儿子梅良卿前往欧洲,考察当地的物理学研究,为清华物理系输送新鲜血液。作为父亲,梅贻琦当然舍不得儿子远行,但大学的发展事关重大,他还是狠下心来嘱咐儿子好好学习,将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1948年,57岁的梅贻琦身处北平校园,眼看战火一天天逼近,他开始筹划清华南迁事宜。当他向全校师生宣布这一决定时,遭到了包括儿子梅良卿在内的多数人的质疑和反对。身为母校的杰出校友,梅良卿本想留在北平,与清华共进退,而不是背井离乡去往一个陌生的岛屿。父子二人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辩。 梅贻琦并非不理解儿子的心情。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西南联大校长,面对战乱,梅贻琦坚持不干涉校园学术自由和师生思想,校园内各党派组织虽林立,但在他的悉心维护下,几年间师生相安无事,清华校风愈发昌盛。即便身处逆境,梅贻琦也始终恪守教育初心,他视学校为第二生命,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南迁的决心,也希望儿子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1954年,两岸分治局面已成定局。在台湾艰难创业5年有余的梅贻琦,即将送别时隔6年再次相见的儿子梅良卿。此时此刻,梅良卿对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满怀憧憬,而梅贻琦却隐隐意识到,这可能就是自己与儿子的最后一次相聚。 面对即将再度远行的儿子,梅贻琦没有过多挽留。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奋斗目标。他只是握着儿子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良卿,你回大陆后,或许能有一番作为,发挥你的才华,为国家做些事情。但是,我们从此天各一方,怕是很难再见面了。" 梅良卿听罢,也是一阵唏嘘。他与父亲紧紧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1955年,69岁高龄的梅贻琦从容地坐在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窗外桃李芬芳,生机盎然,但梅贻琦的心中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伤。儿子梅良卿回大陆后,他们再也没能见上一面。现在,梅贻琦就像是一棵苍劲挺拔的老松,虽然历经风霜,但仍要扛起台湾清华复校的重担。 在台湾的日子并不容易。梅贻琦身在异乡,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他白手起家,带领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一砖一瓦地重建校园。尽管环境艰苦,梅贻琦却从未言弃。每当他觉得身心俱疲时,儿子临别前的话语就会在耳畔响起:"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要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这句话如一剂强心针,鼓舞着梅贻琦攻坚克难,为台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抗战胜利后,梅贻琦回到阔别已久的北平清华园。好景不长,国共内战爆发,清华面临艰难抉择。当梅贻琦决定南下台湾,一切又要从头开始。他深知,无论身在何处,教育兴则国运兴,唯有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才是清华的希望所在。 在台湾的十余载时光里,梅贻琦殚精竭虑,为台湾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在他的悉心培育下,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台湾工业崛起的中流砥柱。人们感念他的贡献,亲切地称他为"台湾工业之父"。然而,每当梅贻琦想起大陆那些苦难的岁月,想起分隔两岸的亲人,他总是难掩思乡之情。尤其是他的儿子梅良卿,更是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1962年5月,远在大陆的梅良卿突因病去世,享年仅51岁。梅贻琦闻讯后大受打击,一病不起,最终也随儿子而去,离开了他深爱的清华园。天人永隔,父子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但梅氏父子毕生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奋斗的身影,却永远地铭刻在了清华的校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