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张作霖去于六家喝酒,中途于六去放水,谁知于六的小老婆二兰子突然拼命靠近张作霖,一边扒自己衣服,一边拨乱秀发大叫:“救命啊,非礼啦。”张作霖目瞪口呆却选择了沉默。 1894年的张作霖,还不是后来那个叱咤风云的东北王。那时候,他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出身贫苦,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早逝,靠着给人放马、打零工混口饭吃。当时的社会,乱得跟一锅粥似的,清政府管不了多少,地方上土匪横行,普通人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张作霖年轻时也不是啥省油的灯,性子野,胆子大,敢打敢拼,但还没混出啥名堂。那晚去于六家喝酒,对他来说,可能就是个普通的应酬,谁也没想到会闹出这么大动静。 于六是谁?资料不多,但大概是个有点家底的地方小头目,可能跟张作霖有点交情,不然也不会请他喝酒。至于二兰子,她是于六的小老婆,年纪轻,长得估计也不赖,不然也不会被于六看上。不过,这种小妾的地位,通常都不咋地,家里有正妻压着,外头还得看男人脸色,日子过得未必舒坦。二兰子那天突然搞这么一出,肯定不是心血来潮,背后得有啥原因。 先说二兰子为啥要陷害张作霖。可能性有好几种。第一种,她可能跟张作霖有啥私怨。比如,张作霖年轻气盛,可能之前无意中得罪过她,或者说了啥让她记恨的话。第二种,她是受了于六的指使。于六请张作霖喝酒,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可能想试探他,甚至找个由头收拾他。二兰子喊“非礼”,要是张作霖真跳起来辩解或者动手,于六回来就能名正言顺地发难。第三种,二兰子自己有啥算盘。她一个妾,地位低,可能想借着这事儿闹大,引起于六的注意,甚至改变自己的处境。不管哪种,这女的胆子不小,演得也挺像回事。 再看张作霖为啥沉默。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懵,张作霖当时目瞪口呆,但愣是没吭声,这反应挺耐人寻味。他那时候年纪轻,社会经验不算太丰富,但天生有股子机灵劲儿。他可能一瞬间就看透了,这是个坑,跳进去准没好果子吃。要是反驳或者动手,反倒坐实了“非礼”的名头,百口莫辩。沉默,反而是种自保。他没后台,没势力,惹不起于六这种有头有脸的人,低头忍着,或许是最聪明的选择。 这事儿后来咋平息的,没啥详细记载。但张作霖既然活得好好的,还一步步爬到了东北王的位子,说明他没在这件事上栽大跟头。于六可能也没真拿他怎么样,要么是看他没反抗,觉得没意思,要么是压根没打算把事儿闹大。二兰子的目的也没完全达到,不然历史上多少会留点她的名字。可这桩误会,多少暴露了当时社会的乱象和人心的复杂。 张作霖的沉默,其实是他性格里很重要的一面。他不是那种一味硬碰硬的人,懂得啥时候该忍,啥时候该退。这点在他后来的人生里也看得出来。比如,他早年投靠清军,干过马贼,后来又拉队伍当土匪,最后混进正规军,一路翻云覆雨,靠的就是能屈能伸。1894年的这场风波,对他来说,可能是个小插曲,但也让他早早见识了人性的险恶,学会了怎么在乱世里保命。 说回二兰子的动机。要是她真跟张作霖有仇,那她挑这时候下手,算盘打得挺精。于六不在场,她喊一嗓子,张作霖就算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可惜她低估了张作霖的反应,这家伙愣是没上套。要是于六指使的,那这对夫妻配合得也够默契,一个出去放水,一个趁机发难,摆明了想给张作霖挖坑。但张作霖不吭声,反倒让这计划落了空。 张作霖的沉默,还有没有别的深意?有人可能会说,他可能怕了,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也不完全错,毕竟他那时候没啥资本跟人硬刚。但更可能的是,他心里有数,知道这时候硬碰硬没用,反而忍一忍,能给自己留条后路。这种智慧,不是谁都有的,尤其在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身上,更显得难得。 这事儿对张作霖后来的影响,可能没那么直接,但绝对不是没一点痕迹。他后来带兵打仗,管人管事,估计也多多少少想起了这晚的教训。乱世里,谁都靠不住,表面上的朋友,可能转头就给你一刀。沉默,不是懦弱,而是种策略,等你有了实力,再翻身把账算清楚。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