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好秘密的把白求恩的

佳说历纪 2025-04-15 02:32:36

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好秘密的把白求恩的尸体伪装成一个重伤的人,然后连夜赶路,将他送到了后方的于家寨。   1939年11月的一个深夜,河北唐县的山路上,一副担架正悄无声息地向北移动。   寒风割面,山道泥泞,几名八路军交通员紧咬牙关,肩头的担架上,裹着沉沉一人,裹得严严实实,像是一个重伤员,实则却是早已没有呼吸的白求恩大夫。   白求恩为中国而来,也在中国倒下。   为了保护他的遗体不被敌人侮辱,交通队只得连夜将其伪装成伤员,火速转移至后方的于家寨。   他的生命停在了太行山,却也从此融进了这片土地的血脉中。   他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医生,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本可以在多伦多当名望显赫的外科专家,过着温暖富足的生活。   但当得知中国正陷入残酷的抗战泥淖后,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坐视一个民族被灭绝。”   1938年春,他只身一人带着医药箱和一腔理想踏上中国的土地。   他拒绝留在相对安全的重庆或延安,而是直接要求前往最前线,他说:“我要去最需要我的地方。”   这一去,就是直插日军枪口下的太行山区。   在晋察冀边区,战争每日都在上演,前线的伤员如潮水般涌来,而救命的药品和工具却少得可怜。   许多战士因简单的枪伤而死,只因没有及时处理感染,白求恩见状,不顾自身安危,迅速在前线组建流动手术队。   他常常在弹雨未息的阵地上搭起简易手术台,用自制的钳子和刀具完成一场场生死抢救。   他曾三昼夜不眠不休,手术三十余例,靠凉水和干粮维生。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拼命,他笑答:“因为没有我,他们就可能死。”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将医术变成施舍,而是耐心培训中国的年轻医务兵。   他总说:“我不是来当救世主的,是来把这火种传下去。”   1939年10月,在一次前线手术中,白求恩不慎被手术器械割破左手中指。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战地,连基本的消毒酒精都无法保障,很快,他的伤口感染,发烧、高热、全身红肿。   即便如此,他仍咬牙坚持做完了几台手术,直到高烧使他无法站立。   战士们连夜将他送往后方治疗,但败血症已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彻底卷走。   1939年11月12日清晨,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医生,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静静地闭上了眼睛,他走得沉静,却震撼了整个中国。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白求恩已牺牲,八路军做出艰难决定,将遗体伪装为重伤员,连夜秘密转移至于家寨安葬。   山路难行,担架极沉,几个战士肩头早已磨破,却没有一人喊停。   他们知道:这是一个为中国人拼尽全力的外国人,必须体面地送走。   途中多次遇到日军巡逻,众人屏气凝神,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有年轻战士低声问:“他一个洋人,为啥来我们这儿?”年长的军需员回答:“因为他把我们当人。”   白求恩被安葬在唐县于家寨的一座小山丘上,那年冬天没有举行盛大仪式,只有几束野花、一抔黄土,还有战士们默默的敬礼。   他们低头站立良久,似乎还在等一个医生轻声说“下一位”。   消息传至延安,毛泽东为他亲笔撰文悼念:“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句话,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道德教材,也成为这位外国烈士永远的墓志铭。   几十年过去,白求恩的事迹被写入课本、电影、纪念馆,被无数人铭记。   但在唐县的老人们心里,他始终是“那个给孩子看病、不吃白面、不怕死的老白大夫”。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网——沙飞与白求恩的摄影往事 2021.12.02

0 阅读:8
佳说历纪

佳说历纪

每个人物都有温度, 每个故事都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