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难产,生死关头,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家就要返诚,突然,邻居老太哽咽说:“你们走了,我咋办………” 1969年的冬天,大批知青脱下了城市里的棉衣,换上了解放牌军绿色粗布棉袄,背上了印有"毛主席语录"的行囊,从全国各地奔赴农村和边疆。从上海火车站到延边州,年轻的林小兰和丈夫姚祚塘坐了整整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 火车站台上挤满了送别的父母和亲人,有人在低声抽泣,有人在用力挥手,更多的人在高声喊着"好好干"。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仅1969年一年,就有近300万知青奔赴农村。 刚到村里的头几天,林小兰夫妇连怎么生火做饭都不会,饿了就啃着从上海带来的咸菜。隔壁的李生今老太太看不下去了,主动上门教他们烧火做饭。 渐渐地,林小兰夫妇和李老太越来越亲近。每逢农忙时节,李老太总会主动来帮他们干活;到了饭点,他们也常常邀请李老太一起吃饭。 1970年的春天,林小兰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大家都为这对年轻的知青夫妇感到高兴。 农村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医院,也没有正规的产科医生。李老太从得知这个消息的那天起,就开始张罗准备婴儿的衣物和用品。 姚祚塘要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根本抽不开身照顾妻子。李老太便承担起了照顾林小兰的重任,每天变着法子给她补身子。 在东北农村,孕妇要补充营养并不容易。李老太省吃俭用,经常去山上采野菜,给林小兰煮汤喝。 村里的老人都说,李老太对这个上海来的准妈妈,比对亲闺女还要细心。从准备月子被褥到收集棉布做尿布,李老太都一一张罗妥当。 到了临产那天,整个村子都紧张起来。李老太一大早就在林小兰家里忙前忙后,准备热水和干净的布片。 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林小兰的产程一直不见进展,疼痛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汗水浸透了床单,林小兰的脸色越来越苍白。 李老太看情况不对,立刻意识到这是难产。在当时的农村,难产往往意味着母子都有生命危险。 不等天亮,李老太就披上棉袄,拄着拐杖往邻村赶去。邻村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接生婆,在方圆百里都很有名气。 冬末的东北,夜里的温度还在零下。李老太顾不上休息,一瘸一拐地走了十多里山路。终于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把接生婆请到了村里。 有了接生婆的帮助,林小兰终于顺利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看到母子平安,李老太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但是生产的消耗太大,林小兰的身体十分虚弱,需要好好调养。李老太把自己养了多年的老母鸡杀了,天天给林小兰熬汤。 在农村,一只会下蛋的母鸡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李老太说,人的命比什么都重要。 李老太不仅照顾林小兰坐月子,还要照看刚出生的婴儿。她天天帮忙换尿布、洗衣服,忙得连轴转。 村里人都被李老太的举动感动了。他们说,这哪里是邻居,分明就是亲娘和女儿的关系。 时光飞逝,转眼间林小兰的儿子已经长到了会跑会跳的年纪。在这十年里,李老太就像亲奶奶一样,看着这个孩子一天天长大。 每天早晨,李老太都会来林小兰家帮忙照看孩子,让年轻的夫妇能安心下地干活。她总会从自己家里带来一些可口的早点,有时是自制的咸菜,有时是刚蒸好的玉米饼。 1979年初,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安排知青返城。消息传到村里后,许多知青家庭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到城市。 林小兰和姚祚塘的户口还在上海,按照政策他们也可以返回上海。但是每当看到李老太佝偻的背影,他们就迈不动回城的脚步。 一天晚上,李老太来到林小兰家,说出了压在心底的话:"你们走了,我咋办。"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只有炕上的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 第二天一早,林小兰夫妇就去找了村支书,提出了一个特殊的申请。他们希望能带着李老太一起返回上海,给老人一个安稳的晚年。 这个请求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村支书被这对年轻人的孝心感动了,专门为这件事开了村民代表大会。 全村人一致同意让李老太随林小兰一家返城。大家都说,这样的孝心难得,应该成全这份难得的情谊。 回到上海后,林小兰夫妇先带着李老太去了北京。那是李老太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天安门,第一次登上长城。 在上海,林小兰夫妇虽然分到的是一间不大的房子,但是他们特意给李老太收拾出了最好的一间房。老人家第一次见到电视机,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脸上总是挂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年龄增长,李老太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了八十多岁时已经无法自理。林小兰和姚祚塘轮流请假在家照顾老人,从没有过一句怨言。 他们给老人请最好的医生,买最贵的药,就是希望能让李老太过得舒服一点。邻居们都说,这哪里像是照顾邻居,根本就是在照顾自己的亲生母亲。 1989年,李老太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八十九岁。
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难产,生死关头,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
何以为知吖
2025-04-11 14:51:26
0
阅读:250
用户17xxx47
都是感恩之人[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