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河南林县来了两位从中央来的干部,要找一名红军老团长,县长:没有这样的"大人物"。 1954年的春天,河南林县迎来了两位从中央来的干部。他们按照上级指示,要在这里寻找一位参加过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红军团长。 这两位干部一下火车就直奔县政府,要求找县长了解情况。不料县长听完来意后摇了摇头,表示林县没有这样的"大人物"。 两位干部拿出一份文件,上面写着这位红军团长曾经是红15团的团长,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立下过大功。县长仔细阅读了文件,又叫来几位老同志商量,依然没有找到相关线索。 中央来的干部决定放弃找县领导帮忙,转而去基层走访调查。他们挨个走访了林县的各个乡镇,询问当地的老党员和群众。 在走访过程中,一位老党员提供了重要线索,说在原康镇下园村有一位姓顾的老同志,是从外地调来的。这位老同志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过往,只知道他参加过红军。 两位干部立即赶往下园村,向村干部打听这位姓顾的老同志。村干部告诉他们,这位老同志确实是建国后从外地调来的,现在担任村里的副书记。 当他们见到这位老同志时,发现他正在地里和村民一起劳动。这位老同志身材魁梧,脸上带着伤疤,虽然年过半百却依然精神矍铄。 仔细核实后,这位默默无闻在农村劳动的老同志,正是他们要找的红15团原团长顾贵山。面对中央来人,顾贵山显得十分平静,仿佛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走访。 当地村民们这才得知,原来这位每天和大家一起劳动的老同志,竟然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红军团长。不过顾贵山仍然和往常一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顾贵山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和家人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还要忍受地主的盘剥。 1930年,年轻的顾贵山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刚入伍时,他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 在一年的时间里,顾贵山从一名普通战士,先后担任班长、排长。他带领的连队在战斗中屡建战功,成为红军有名的"尖刀连"。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顾贵山已经担任连长职务。他带领的连队成为攻坚克难的先锋,多次突破敌人的防线。 为了打通突围的通道,顾贵山曾亲自带队爆破敌人的碉堡。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被遗忘在战场上,醒来后靠着坚强的意志力爬回了部队。 长征途中,顾贵山随红4军36团转战千里。他的身上先后负过九次重伤,身体里还留着几块弹片,但每次养好伤他都立即返回战场。 到达陕北后,组织上认可了顾贵山的能力和贡献,将他提拔为红15团团长。全面抗战爆发后,他率领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 在平型关战役中,顾贵山再次身受重伤。日军使用了毒气弹,他的眼睛被严重灼伤,导致视力受到永久性损伤。 因为眼伤的关系,组织上考虑到他无法继续担任指挥任务,将他调到115师师部卫生所担任所长。顾贵山接受了组织的安排,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顾贵山的身体状况更加不适合野战医疗工作。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太行新一旅合作社经理,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解放后,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顾贵山被安排到地方工作。他先后在农业部门和商业厅任职,但因为文化程度的限制,工作效率并不理想。 在机关工作期间,他多次向组织申请降低工资待遇。每次看到自己完成不了分内的工作,他就感到很不安。 顾贵山来到河南省林县原康镇下园村后,很快融入了农村生活。他身为村里的副书记,却从不摆领导的架子。 每天天刚亮,顾贵山就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他虽然身上带着旧伤,但干起农活来一点也不含糊。 村里人都知道他是老红军,但不知道他曾经是位团长。村民们经常问他以前在部队是做什么的,他只是简单地说自己养过马。 1956年,林县开始修建红旗渠的大工程。顾贵山放下锄头,开始为修渠工程四处奔走。 他利用自己以前的人脉关系,联系了很多老战友、老同事。在他的努力下,为红旗渠工程筹集到了不少资金和物资。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前夕,一个意外的消息传到了下园村。毛主席点名要请顾贵山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这个消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民们这才知道,这位每天和他们一起劳动的老同志,竟然是位战功赫赫的红军团长。 顾贵山参加完国庆观礼回到村里后,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作风。第二天一早,他又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 在农村的日子里,顾贵山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住的是普通的土房,吃的是粗茶淡饭。 即便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他也舍不得开电扇,说是要节约用电。村里人劝他享受一些,他总是说自己已经很知足了。 就这样,顾贵山在下园村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革命者不分地位高低,到哪里都要为人民服务。 1986年,顾贵山因病去世。消息传出后,李德生、秦基伟等将军都发来唁电,表达对这位老战友的深切悼念。
“军统局内有地下党!”军统头子戴笠闻讯震怒,刚要下令缉拿“内鬼”,但看到名字后,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