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一个深夜,浙江巡抚谭钟麟睡得正香,朦胧中听到女人痛苦的喊叫声,这是他的通房丫鬟李氏正在生产。谭钟麟不耐烦地翻了个身,嘟囔了一句“太吵了”,就继续呼呼大睡。这一次睡下,他做了一个梦。 1880年1月25日的深夜,浙江巡抚谭钟麟在睡梦中来到了一座私塾。 这个孩子身形瘦小,却目光坚毅。书案上摆放着三天写就的一篇文章,旁边还有刚完成的一首诗,笔迹清秀有力,显示出不凡的天赋。 塾师手持戒尺站在一旁,却难得露出赞许的神色。这个名叫谭延闿的孩童,每日坚持练习大楷小楷,日复一日地打磨着自己的功力。 私塾的墙上挂着一幅对联:"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谭延闿对着这副对联,每天都在努力践行着这些箴言。 时光飞逝,梦境中的场景突然转换到了杭州府学。十三岁的谭延闿正在参加秀才考试,他的文章字字珠玑,行云流水。 考官们传阅着他的试卷,不时点头称赞。最终,年仅十三岁的谭延闿成功考中秀才,创下了当地的最年轻记录。 梦境再次变幻,来到了京城贡院。二十四岁的谭延闿正在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他的文章笔锋如刀,文采飞扬。 试卷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被誊抄呈送至宫中。帝师翁同龢看过谭延闿的文章后,赞叹不已:"此子笔力可扛鼎,文采堪比古人。" 梦中的谭钟麟看着这一切,忽然明白了眼前这位会元就是他那个刚出生的小儿子。儿子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甚至在科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谭延闿的才学和能力还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梦境中的每一幕都预示着这个初生的婴儿将来会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谭钟麟从这个奇妙的梦中惊醒,天色已经微明。李氏经过一夜的煎熬,终于生下了这个男孩。 从这天起,谭钟麟对这个小儿子格外关注,为他取名谭延闿,字祖安。在谭延闿五岁那年,谭钟麟就开始对他严格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每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作一首诗,这样的要求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实在不易。但谭延闿不负父亲期望,完成得很出色。 谭延闿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法练习,都显示出非凡的天赋。 十一岁开始学习八股文,谭延闿的文章功底突飞猛进。府学里的学生们都惊叹于这个小小少年的才华横溢。 谭钟麟看着儿子的进步,渐渐改变了对李氏的态度。但李氏依然保持着谨小慎微的性格,从不敢在丈夫面前表现出半点得意。 科举考试的成功让谭延闿为家族带来了莫大的荣耀。谭钟麟终于破格允许李氏可以和他同桌吃饭,这是对李氏二十多年来辛劳的一种肯定。 科举制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谭延闿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亲身经历了这场巨大的变革。 面对新政的推行,谭钟麟最初持保守态度。但看到儿子积极投身改革,支持新政,他的想法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谭延闿在湖南推动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这些举措得到了父亲的支持,谭钟麟开始理解儿子追求变革的决心。 在武昌起义后,谭延闿被推举为湖南都督。这个消息传到谭钟麟耳中时,老人已经看到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作为一位传统的清朝官员,谭钟麟见证了儿子从科举入仕到投身革命的转变。这个过程中,父子二人的关系不断深化。 谭延闿对父亲始终保持着恭敬之心,即便在理念不同时也从不顶撞。父子二人在动荡的时局中维系着难得的和睦。 李氏的地位也随着儿子的成就而水涨船高。从最初不能同桌吃饭,到后来受到家族的尊重,这些变化都源于谭延闿的出息。 谭延闿在政坛上的表现远远超出了父亲当年梦中所见。作为湖南都督,他积极推动地方改革,为湖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袁世凯掌权后,谭延闿因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而被撤职。 随着时局变化,谭延闿东山再起,于1928年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谭延闿选择了独特的处世方式。他不争不抢,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成功地在动荡年代保全了自身。 1930年,母亲李氏去世的消息传来,谭延闿立即放下政务,赶回长沙奔丧。当族中长辈不允许李氏的灵柩从正门出殡时,他用实际行动捍卫了母亲的尊严。 谭延闿躺在母亲的棺材上,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族人妥协。这一幕成为了他至孝事迹中最为感人的一页。 在个人生活中,谭延闿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情操。他与妻子方榕卿相守一生,即使方榕卿38岁早逝,他也始终不曾续弦。 这样的选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亲自为他介绍宋美龄,他依然婉言谢绝。 为了不伤和气,谭延闿巧妙地认了宋美龄的母亲为干妈。 在政务之余,谭延闿将精力投入到饮食文化的研究中。他与两位专精淮扬菜和湘菜的厨师合作,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祖庵湘菜"。 这一菜系融合了南北饮食特点,被后人誉为"湘菜之源"。 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在南京去世。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级别的仪式,以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
1880年一个深夜,浙江巡抚谭钟麟睡得正香,朦胧中听到女人痛苦的喊叫声,这是他的
何以为知吖
2025-04-11 14:54:35
0
阅读: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