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斩杀李善长一家70余人。闻此,李善长拿出皇帝赐给他的免死金牌!

小博大史 2025-04-12 13:45:25

1390年,朱元璋斩杀李善长一家70余人。闻此,李善长拿出皇帝赐给他的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一声:“你看清楚···上写的是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顿时哑口无言! 1354年的滁州城下,当时已经41岁的李善长,带着满腹经纶来投奔年轻的起义军首领朱元璋。这位出身寒微的将领正在为自己的前途迷茫,而李善长的到来,为他指明了一条通往帝王之路的康庄大道。 李善长虽然不擅骑马挥刀,却深谙治国之道。他建议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以仁义治天下,而不是一味靠武力征伐。这番话打动了朱元璋。 李善长负责军队后勤保障,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也能确保将士们粮草不缺。不仅如此,他还在对抗陈友良、张士诚等重要战役中,以其过人的智谋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 建国之后,朱元璋对这位功臣可谓恩宠有加。1370年,李善长被封为公爵,位列"建国六公"之首,地位甚至超过了战功赫赫的徐达、常懋等人。 朱元璋的赏赐并未止步于此。他不仅赐予李善长免死铁券,还将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作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李善长在朝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当时的朝廷中,来自淮西的官员占据了大半要职。这些人与李善长同乡,很多都曾经在他手下共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网络。这种局面,在一开始或许是朱元璋倚重老臣的表现,但却逐渐成为了一个潜在的隐患。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长,李善长的言行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谨慎。在朝堂之上,他与同为开国功臣的刘伯温发生了激烈冲突。面对不同的政见,李善长不再以理服人,而是倚仗自己的地位大声呵斥,最终将刘伯温逼得提前致仕还乡。这一事件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他曾多次提醒李善长要谨言慎行。 为了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李善长在请辿之际推荐同乡胡惟庸接任宰相。这个决定看似明智,实则埋下了祸根。胡惟庸上任后,不仅大肆敛财,更是暗中结交将领,招兵买马。1379年,胡惟庸竟然私下接见外国使者,这一举动被宫中太监发现后报告给了朱元璋。 胡惟庸案爆发,近三万人被牵连处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是姻亲关系,按律当诛。念在李善长的功劳和亲戚情分上,朱元璋破例免了李存义父子的死罪。然而,李善长对此并未表示感激,这让朱元璋心中的芥蒂更深。 到了1390年,已经77岁的李善长又犯下两个致命错误。他不经奏报,私自向将领唐河借调士兵修建房屋;随后又为犯了重罪的侄子丁斌求情。这两件事彻底触怒了朱元璋。在审讯丁斌的过程中,一个惊人的秘密被揭露出来——原来胡惟庸曾多次向李善长提出谋反的建议,虽然李善长并未同意,但也没有向朱元璋报告这一重大隐患。 当李善长被押赴刑场时,他终于想起了那张多年前朱元璋赐予的免死铁券。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将铁券呈上,恳求皇帝开恩。朱元璋却冷笑着让他仔细查看铁券上的内容。当李善长看清楚上面明确写着"谋逆罪不可赦"的字样时,已经为时已晚。 最终,李善长一门七十余口惨遭处决。这位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在走完77年人生之路后,以如此悲惨的方式谢幕。

0 阅读:1020

评论列表

冰火凤凰

冰火凤凰

2
2025-04-12 18:56

幸亏不是铁劵作废不算数了,位高如朱元璋都不敢说话不算数。说明古人的嘴真不是腚它不管放屁,现代人就不一样了例如文明人最讨厌的美国人。

东泉

东泉

2
2025-04-13 11:32

李善长死的不冤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