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年,科举考试结束,赵构发现探花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问道:“您多大,有孩子吗?”谁料,对方直言:“草民73岁,并未娶妻生子。”结果,赵构笑道:“朕那30岁的妃子,赏给你了!” 从年轻时起,陈修便将科举作为一生的追求。 他并非显赫家世,家庭状况并不富裕,年轻时未能如愿娶妻,也无法像其他同龄书生那样享有安逸的生活。 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不断参加科举考试中。 在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压力已让不少学子心力交瘁。 宋代科举的特奏名制度便是为这类老学子开辟的一条特殊通道。 这个制度为许多老考生提供了最后的转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态逐渐成熟,尽管他已经过了许多其他年轻学子的黄金年龄,但他的学识与才华并未因年岁增长而有所衰退。 在一次备受关注的科举考试中,他所写的《四海想中兴之美赋》意外地引起了南宋高宗赵构的青睐,尤其是其中的对仗工整、含有家国情怀的诗句。 赵构特别欣赏陈修的作品,赵构不仅在宫廷内朗诵他的诗,还将其亲手书写并贴在殿内。 然而,在陈修踏上进士之路时,他的年岁已经相当高。 宋高宗在正式宣布新科进士名单时,看到陈修时,深感惊讶。 高宗感慨万千,询问其年龄,陈修如实回答已七十三岁。 赵构问起陈修是否有子嗣,得知其至今未婚时,心生怜悯,决定赐婚一位年仅二十三岁的宫女施氏给陈修,并附赠丰厚的嫁妆。 陈修这一“老夫少妻”的故事,被许多人拿来调侃。 明朝末年,刘珠和董又莘分别在66岁和70岁时才考中进士。 刘珠在参加科举的36年里,始终未能如愿,直到张居正作为主考官时,他终于名列榜上。 董又莘同样经过了漫长的奋斗,直到70岁时才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成功。 唐代也有着令人称道的例子。 唐昭宗光化四年的科举考试,便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老榜”,其中的五位考生年龄均超过五十岁,最年长的王羽希已有73岁。 光化帝为了表彰他们的坚持,特地破例免去他们的铨选,直接授予了官职。 在康乾盛世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尊老敬老的政策。 98岁的谢启祚虽然参加了乡试并中举,但在会试时未能如愿,依然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最终获得了国子监司业衔。 在谢启祚的晚年,他写下了《老女出嫁》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同样的,99岁的黄章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已无法独自走入考场,需要曾孙的帮助。 在他的灯笼上,写着“百岁观灯”四字。 然而,在清朝的科举中,年届103岁的陆云从自雍正年间便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直到道光六年时依然坚持考试,尽管最终未能如愿,但他仍然得到了道光帝的赏识,破格授予了他国子监司业衔。 相比之下,张九龄的科举之路轻而易举。 张九龄的仕途起步较晚,702年,他年仅25岁时通过科举考中进士。 武后掌权期间,选官机制和军制都经历了大幅度的变化。 武后的改革不仅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也使得寒门士子有了更大的机会进入官场。 唐初的宰相多为士族出身,但更多出身寒门的士子通过科举进入政界。 张九龄从进士到翰林供奉,再到中书舍人,他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公元734年。就在他为母亲守孝的过程中,唐玄宗发出了急召,要求他进京担任宰相。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诏书,张九龄心生疑虑。他本打算等丁母丧期满后再上任,但玄宗并未采纳这一请求。 于是,张九龄决定听从命令,接受了宰相之职。 在担任宰相的岁月里,张九龄致力于推动文治改革。 作为科举的受益者,他深知这一制度对于寒门士子的意义。 他对科举的相关规则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强化了其选拔官员的功能。 他在推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为唐朝的文官集团塑造了全新的形象。 在开元年间,许多优秀的寒门士子通过科举进入政界。 然而,他也逐渐发现了与唐玄宗在一些政治理念上的差异。 尽管张九龄秉持儒家经典,强调礼法与伦理,但玄宗并未完全认可这一点。 在张九龄力谏废太子事件中,他坚持古礼,主张尊重嫡长子的传统,然而玄宗却认为这一意见过于拘泥。 此后,随着李林甫的逐步上升,张九龄也遭遇了更大的政治压力。 到了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因不合玄宗心意而被罢相。
赵构退位那年,朝堂上安安静静,兵临城下的日子早过去了,可北边的山河还没拿回来。金
【4评论】【2点赞】
Dream
妃子都能赏?
再生英雄2004
自己玩过了,不要了,送给人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