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粟裕致电曾经的部下许世友,说自己的老母亲在南京生活若有不便之处,劳烦许世友多多关照一下。 1969年,南京军区司令部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拿起电话,听筒那头传来一个熟悉而久违的声音——正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老上级,如今在北京工作的粟裕大将。 "老许啊,我母亲现在在南京,年事已高又有病在身。我因工作原因不能在她身边尽孝,她又不愿来北京,能否请你多加照顾?"粟裕语气诚恳。 许世友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老粟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老人家,就像照顾我自己的母亲一样。"随后他立即安排人前往慰问,并特别嘱咐士兵妥善照料。 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广为流传,被视为两位将军深厚战友情谊的见证。然而细究历史资料,却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事实:粟裕的母亲梁全修老人早在1965年就已去世,享年83岁。这一点从粟裕侄子粟刚兵(笔名侗枫)为祖母立的墓碑上清晰可见:"一八八二年至一九六五年 梁全修老太太之墓"。 若要了解粟裕与许世友的关系,我们需要回看他们的革命生涯起点。两人都是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粟裕比许世友早约两个月。尽管入党时间相近,但他们的成长轨迹和性格却截然不同。 出身书香门第的粟裕,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怀揣报国理想踏上革命道路。他指挥作战精密如机器,善于运筹帷幄,毛主席曾预言他"势必会在将来指挥数十万大军作战"。 而许世友则是出身贫苦家庭的工农革命者,曾在少林寺习武。他作战勇猛,敢打敢拼,不惧生死,彪悍的战斗风格令敌人闻风丧胆。 抗战时期,两人在不同战场各显神通。粟裕在皖南地区加入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武装斗争,创下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许世友则跟随八路军129师,后转战山东,成为胶东军区司令员,在胶东地区扫清顽固派势力,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7年春,华东战场上战火纷飞。刚刚组建的华东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实际负责军事指挥,许世友则担任第九纵队司令员。这一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决战进入关键时刻。 在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了李仙洲兵团五万余人。战局刚有喘息之机,张灵甫指挥的整编七十四师却主动向坦埠地区进犯。敏锐的粟裕立即发现了战机——这支深入我军腹地、周围无援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正是我军重点歼灭的绝佳目标。 此时,许世友的九纵已奉命追击溃败的国军。粟裕随即下令许世友调头返回坦埠地区待命,准备合围张灵甫。这个命令让刚率部队急行军赶到位置的许世友勃然大怒。 "他娘的,他们坐在指挥部在地图上比比划划,当兵的却是要用两个脚板子来赶路的!"许世友在指挥所内怒骂一通后,接起粟裕的电话直言:"战士们都是靠着两条腿走路,比不上你们坐在指挥所里那么舒服!此命令我不能服从!"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陈毅亲自打电话训斥许世友:"你许和尚要是有本事,我这个位置让你来坐!我去你九纵当司令员好了!"许世友当即认错,带领部队返回作战位置。在随后的孟良崮战役中,九纵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华东野战军全歼了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 有趣的是,战役胜利后的庆功宴上,许世友却没有出席。有人说他愧于面对粟裕,也有人说他打心眼里不喜欢粟裕。无论如何,在陈毅的调和下,两人的矛盾暂时按下不提。 此后,为避免类似冲突再起,粟裕对许世友的部署多以独立作战为主。在豫东战役中,许世友的任务仅是佯动牵制周围国军,让他能够按自己彪悍的风格作战。 济南战役前,粟裕面临如何同时攻城和打援的难题。他本想调动许世友,但又担心其可能在战场上"尥蹶子"。最终,毛主席直接任命许世友为济南战役总指挥,而粟裕则率部南下打击徐州方向援军。得知这一决定后,之前还"称病不出"的许世友立刻"生龙活虎"地赶赴战场,最终指挥济南战役取得了全胜。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