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4岁的四叔放了学后,跑去集体的地摘棉花,摘着摘着他又被落在了后面,

历史瞭望之眼 2025-04-14 12:28:04

1972年,14岁的四叔放了学后,跑去集体的地摘棉花,摘着摘着他又被落在了后面,爷爷就在前面骂。 那时候的村子啊,土坷垃和汗水就是日常的主旋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话在当时老挂在嘴边,说白了就是日子苦哈哈,谁也不容易。就在这样的光景里,咱们这位十四岁的四叔,悄无声息地踏上了他的“小透明”英雄之旅。 四叔家里兄弟一堆,他就像是夹心饼干中间那块,既不出挑也不垫底,害羞得跟个小姑娘似的,存在感稀薄得跟空气有一拼。干起活来,二叔那是风驰电掣,三叔吃饭跟抢似的,四叔呢,个子小得像豆芽菜,身子骨薄得跟纸片儿似的。摘棉花那天,他愣是被大家甩得影子都看不见,爷爷那骂声,锋利得跟刀子似的,直往他心里戳,四叔只能憋屈地低头抹泪,连句反驳的话都不敢蹦出来。突然,一只手上搭着块白手绢,上面还绣着花儿,就这么递了过来。四叔傻眼了,这玩意儿他见都没见过。他没伸手接,只是抬头一看,眼前站着个姑娘,脸红扑扑的,下巴上还挂着汗珠,可那脖子白得跟瓷瓶似的。姑娘开口了:“你咋背着书包来摘棉花了?读书呢吧?”四叔一听,脸立马红到了脖子根,半天憋不出一句话。直到棉花摘完,他也没敢问一句:“你是谁呀?” 秋天一开学,校长领来个新老师,四叔定睛一看,这不是那姑娘嘛!原来她才十七岁,初中毕业,是从苏州城里来的知青。四叔这才知道她叫啥名儿,为啥会出现在这儿。她教书挺费劲,但倔得很,说啥也不肯放弃;人挺开朗,可老躲在宿舍里偷偷抹眼泪,念叨自己的身世。大嫂说她城里来的,有文化,让四叔跟着好好学。结果,四叔的成绩噌噌往上涨,女知青也经常找大嫂请教难题。 到了初三,村里其他知青都找关系回城了,就她因为成分问题留了下来。有一天傍晚,她哭得稀里哗啦的,四叔不知哪来的胆子,抄起凳子腿就问:“谁欺负你了?”结果这一问,倒把她给逗笑了。后来,四叔考上高中,老去她宿舍一块儿学习。可惜啊,他当兵的梦想因为身高体重不达标泡汤了。轧花厂招工也不要他,村里人都摇头,就她说:“他不是那块料。”恢复高考那年,她使劲撺掇他也去报名,结果好运没长眼,俩人都扑了个空。第二年,她一咬牙,招工的机会都不要了,继续埋头苦读;他呢,干脆回家当起了农民大哥。从那以后,俩人的路就像两条平行线,越走越没交集。她跟同济大学杠上了,一连考了四年都没考上,愣是把自己熬成了“剩女”,也不肯委屈求全。他呢,在村里默默种地,还捣鼓起矿石收音机,偶尔当当乡村维修小能手,结果一次失手,直接赔得底朝天。 到了1981年,二十六岁的她,嫁给了比她小三岁的他。为啥?这事儿外头人谁也说不准,有可能是因为他当年给她递过一块救命手绢,也有可能是月老他老人家乱牵的红线。好多年后,他们一家子搬到了苏州,儿子在舅舅的公司混得风生水起,成了中层干部。而他们俩呢,还是喜欢回老家种种地,过过田园生活。日子简单得跟白开水似的,但里头的情深意重,外头人可看不出门道来。

0 阅读:73
历史瞭望之眼

历史瞭望之眼

站在高处,瞭望历史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