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府,孔府内部人员也非常多,大概有500-800人不等。但除了老太太、公爷、公太太、少爷、小姐这些少数的“主子”,剩下的在府内服务的,一般来说都是职员。这些职员无论权利大小、身分贵贱、待遇如何,都属于服务人员,一律称为“听差”。由于曲阜本地孔姓人员极多,因此来孔府找工作也是一条出路。但只要来孔府当“听差”,都不能姓孔,原来姓孔的就要改姓,为的是防止奴仆和主人论辈分乱了尊卑。这些人一般都改成母姓,孔府也不管这些,自己说姓啥就按照啥等级。
而孔庙则是朝廷机构,有三四十个官员,从三品到九品,他们全部都姓孔。孔庙中的官员属于朝廷命官,地位很高,来孔府可以在内客厅坐下下议事,但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实权。而孔府内的“听差”无论地位多高权利多大,都属于仆人,绝不可在内客厅坐下。
孔府内部本来仿照朝廷六部,有“六大厅”,负责不同的事务,比如典籍厅、司乐厅,掌管祭祀的典章和音乐;掌书厅、知印厅掌管文书和大印,管勾厅掌管祀田收租;百户厅掌管守卫等等。六厅的官员有知印官、书写官、掌书官、司乐官、典籍官、管勾官、百户官等,一般都是四品官员,但明清时期大多是捐官,图个官身,并不会管事。后来衍圣公就逐渐把权利收归各房的佣人,后来就形成了“八房”,比如门房、书房、司、册房、跟班房等,由府内总管、管家、师爷、账房等管事。
这么多人、那么多祭祀咋养活呢?钱从哪儿来呢?主要的收入是田产和庄园的租子,因为孔子的地位尊崇,历朝历代都会拨给“祭田”。除此以外,孔府娶的媳妇有些是世家大族的女儿,往往陪嫁的“胭脂田”十分丰厚。这样一代一代累积下来,孔府不说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最起码是山东最大的地主之一没问题。这些“祭田”的租子,就是孔府一大主要收入来源。
皇帝御赐的“祭田”,孔府一般来说是无权买卖的,也没有什么必要买卖,只能收租用于祭祀,相当于今天允许出租但是产权不在自己手里的公房。在赐“祭田”的同时,有时候也赐佃户,叫“钦拨佃户”,相当于捆绑赏赐,但也有后来自己租种祀田的,叫“寄生佃户”。为了保障收租,孔府允许佃户私下转让,比如老张头不种地了,就把自己租的二亩地转让给老李头,由老李头继续向孔府交租。
除了这些“祭田”,历代衍圣公和夫人累计留下了近百顷私田,这就属于孔府私产,可以随意买卖,“汤沐地”。
曲阜孔氏族人,许多人享受免粮或者轻粮地的待遇,相当于免税或者减税四千多顷。所以曲阜的赋税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
毕竟大爷这么多,谁也养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