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
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的夫人于氏,名义上是状元出身的军机大臣于敏中的女儿,实际上是乾隆和孝圣贤皇后所生的女儿,因为脸上有块黑痣,据相术说这块黑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公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乾隆想来想去,谁能比王公大臣更显贵呢?只有千年世家孔府了。但是因为旗民不通婚,于是乾隆便将女儿寄养在汉族大臣于敏中家,以于家名义出嫁,但嫁妆和阵仗都如同公主一般。于夫人出嫁之后,乾隆和太后更是经常来曲阜看望。而公主带来的于家人也被称为“于官亲”,孔府一直供养。
这个传说很有意思,因此在曲阜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很可惜,这个传说和“孔末乱孔”一样,完全是瞎编的,而由此衍生出来的“于官亲”,也和“张姥姥”一样,是无稽之谈。
这几年因为电视剧,大家都知道,乾隆本人的所有女儿,包括养女,压根没有嫁给汉人的,更不要说和他和孝贤皇后就只有一个女儿长大成人,就是大家熟悉的固伦和敬公主,出降蒙古。所以这个“嫁到孔府”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有大聪明说了,那有没有可能是记载为“早夭”的公主,偷偷被送出宫养育然后嫁给孔府呢?这个绝对不可能。因为乾隆本人是完全的“满洲至上”,他反复强调过“旗民不通婚”的原则,根本不可能把女儿嫁给汉人,哪怕是孔府。
而至于于夫人的海量嫁妆,那倒不必非要是公主才行。于敏中我们不太熟悉,但是他是乾隆朝仅次于和珅受宠的臣子,出身金坛望族,世代簪缨。于敏中与其族兄于振都考取了状元,当地称“兄弟状元”。后来于敏中受到乾隆赏识,平步青云,当上了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死后入祀贤良祠,谥“文襄”。于氏有这样为人臣的父亲,陪嫁丰厚是很正常的。
为了凸显于氏是公主的身份,孔府还流传着公主不尊敬丈夫的继母程老夫人的传言。这个确实是有可能的,毕竟婆媳本来就很容易有矛盾,何况又不是亲婆婆,于氏仗着娘家势力,骄横跋扈也是可以想象的。
于敏中虽然生前牛逼,但是去世后,他的各种不法事迹早在乾隆朝就被揭发出来,最终,乾隆颁发旨意,把于敏中批了一顿,还把他的排位撤出了贤良祠,而且要追缴他的贪污款,其中就包括赠予于氏的一万两遗产。
当时于氏的公公、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赶紧上书,说儿媳的确从母家得到一万两银子,但这些银子现在已经尽数买了田产。当因追缴银两,所以需要把田产变卖。但一时不能全部变卖,需五年时间才变卖完,所以请求先把土地交官变卖。
emm如果于氏真的是乾隆的女儿,乾隆至于为了一万两银子让亲家公这么下不来台吗?
虽然娘家倒了,但是这位于夫人威风不减。她过门后从无生养,但丈夫愣是不敢纳妾,最后于夫人过继小叔子孔宪增的儿子孔庆熔为嗣子,继承衍圣公爵位。
孔宪培去世后,于夫人掌权,在管家事务方面和婆婆产生矛盾。程夫人最后以衍圣公祖母的身份,用“孝”压了儿媳一头,强行收回孔府大印,撤销于夫人对孔府的管理权。而于夫人自然不甘心,就把小公爷带回娘家,好几年都不回去,想让婆婆来求和。
没想到婆婆完全不吃这套,纹丝不动。于夫人坐不住了,带着衍圣公杀回山东,以一品诰命夫人的身份状告婆婆,要求拿回孔府印信。山东官员不敢怠慢,立即帮着办理了。于家得寸进尺,诬陷程夫人的管家和师爷贪污,要把他们送去问罪,逼着已经懂事的衍圣公签字。
程夫人彻底被激怒了,于是让自己亲生的儿子孔宪堃去衙门告状。此时山东巡抚已经换了人,他一看衍圣公家出了这么大的事,惹不起惹不起,就汇报给了朝廷。
此时更要命的是,这时候皇帝已经换成了嘉庆。嘉庆大家懂的,看乾隆的宠臣那不可能顺眼,更何况是早就被批倒的于敏中。他下达了一道旨意:
窃思孔氏家务, 如庄屯、 租息等项, 系钦赐祀田所出, 非寻常搢绅私产可比。 孔宪增系 孔庆镕之本生父, 程氏令其暂管家事, 本无不合。 即所办或有不公, 亦应另派族中妥人代 理, 总不应于姓之人干预孔氏之事。 乃于氏不知大体, 偏听挑唆, 以致越礼远行, 控争印 信, 而于锡嘉等专擅孔氏家务, 必有希图侵蚀肥私情事。 若不亟为整顿, 恐孔氏承恩祀产渐 被外人侵剥。 查孔庆镕现年十三, 尚属幼稚, 其一切家务及家人佃户, 均未能经理约束, 似 应仍令孔宪增暂行代办。 俟孔庆镕年至二十, 再令自行掌管。 于氏应交伊姑程氏管束, 毋任 出外滋事。⑤
总结就一句话:程夫人胜利。
如果于夫人是嘉庆的姐妹,这事可能吗?
抛开这些家务事不谈,那么为什么于夫人会被传言成公主呢?根据人民大学孔勇博士在《清史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大概有几个原因:
1 于夫人确实深得乾隆的母亲喜爱。孔昭焕谢恩折中就写道:
窃念臣媳于氏, 荷蒙格外鸿恩, 准令瞻仰皇太后慈颜, 已极非常荣幸。 乃复仰邀慈照, 俯赐温言。 宠锡朝餐, 饱饫萐厨芳膳; 优加厚赉, 荣叨崑圃瑶筐。 复命捧出多珍, 赐及臣 子。 金碧腾光于庋案, 宝重传家; 藻华错采以彰身, 荣添受服。 臣子、 臣媳何幸, 仰邀宠遇 若此。 臣惟有举家焚顶, 恭祝皇太后慈寿万万年, 藉伸蚁悃。
但是皇太后没有女儿,老年人又格外爱拉家常,对于氏亲热一些,似乎也不能说明什么。
2 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去世时, 照例 “汉命妇不必成服”, 但清廷仍允准衍圣公孔昭焕的奏 请, 由昭焕之母何氏率宪培之妻于氏, 赶赴京师, 叩谒梓宫。因此有人怀疑于氏不是普通的“汉妇”,而是公主。但是从1来看,如果皇太后确实对于氏很好,于氏无论是出于感情还是出于强调“蒙受皇恩”,对皇太后的去世表示格外哀悼也是正常甚至聪明之举。
3 孔庆镕在上呈道光帝的谢恩折中写道:
伏念臣母于氏, 仰蒙孝圣宪皇后慈宫宠召, 曾邀殊分之鸿施。恭遇高宗纯皇帝圣节覃恩,载拜崇封之懋典。荣膺翟茀,沐异数于熙朝; 叠荷鸾书,恬修龄于化宇。
有人认为“鸾”暗指于氏乃乾隆帝之女。 但结合孔庆镕的谢恩折,尤其内称于氏 “叠荷鸾书” 等语, 即可知 “鸾音” 实是代指孝圣宪皇后曾对于氏 “温语垂问”, 代表于氏的生前恩荣。
4 孔庆镕在孔府内建造 “慕恩堂”,专门奉祀于夫。这种隆重的追祭之举, 是过去府内从未有过之事, 故常常被后人解读为于夫人身份特殊, 将其描述成乾隆帝公主或义女。但是其实并非如此。 有清一代,孔庆镕乃是是唯一一个以嗣子身份而获承祧大宗的,他后来的尊容显贵,都是于夫人一手打造的。所以他对于夫人的养育和承祧之恩格外感激,说明他知恩图报。
而最最重要的证据,是乾隆曾经亲自下了一道比较奇怪的旨意,册封当时没有正室于敏中的妾张氏为三品淑人,理由就是她生的次女嫁给了孔宪培,她作为岳母也该有更高贵的身份:
于敏中之妾张氏, 于例原不应封。 但于敏中现无正室, 张氏本系伊家得力之人。 且其所 生次女, 已适衍圣公孔昭焕长子孔宪培, 系应承袭公爵之人, 将来伊女亦可并受荣封。 张氏著加恩赏给三品淑人
所以各种证据都可以看出,于氏是嫁妆丰厚地位崇高,和皇家互动也比较密切,但和公主完全不沾边。那么为何孔府对这个明明漏洞百出的传说津津乐道呢?
其实还是个利益问题。
清代中晚期后,孔府权势每况愈下,因此阖府上下无不憧憬昔日的富贵荣华景象。因此孔府许多人开始加油添醋的附会于夫人的“特殊地位”,然后再孔子大几百号人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完成了“乾隆公主嫁孔府” 这一传说的构建。而且到了光绪年间,慈禧颁布懿旨,彻底放开满汉官民人等的结婚限制,从此“乾隆公主嫁孔府” 一说便不再犯忌,成了孔府给自己抬咖的好故事。毕竟皇帝都如此仰慕圣人后裔,绞尽脑汁的想把公主嫁过来,你说我们衍圣公牛逼不牛逼?
只可惜,是孔府需要这位公主嫁过来,而公主和皇帝,是压根不需要衍圣公这位驸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