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赓应邀到宋庆龄家中赴宴,席间,几位身着旗袍的女性前来拜访,陈赓顿时面红耳赤,筷子也停在了半空中,再无心思吃饭,宴席结束,他便匆匆躲进了厕所,当他从厕所出来后,才恢复了那副潇洒的神态,嘿嘿笑着对身边人说:“这顿饭没吃好,憋了一泡尿,当着那么多女客的面我又不好……
1953年7月,朝鲜战场的硝烟刚刚散去,陈赓就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祖国怀抱,作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他为这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回国后,宋庆龄特意设宴款待陈赓夫妇。
那还是上海解放初期的事儿,当时部队刚进城,住房成了大问题,战士们为了不打扰老百姓,宁愿睡马路,可不少人身上都有伤,这样下去怎么行?于是,上级决定在城里找些大房子,安置战士们好好休整。
两名战士在莫里哀路发现了一处大宅院,觉得可以用来安置不少人,便上前敲门说明来意,开门的女士温文尔雅,得知来意后,委婉拒绝。
两名战士无功而返,只好向上级报告,司令员和政委一听,觉得还是得亲自去一趟,说不定能做通工作,可等他们到了大院门口,那位女士再次出现,并自报家门:“我是宋庆龄……”
司令员和政委一听“宋庆龄”三个字,顿时傻了眼,拔腿就跑,全然忘了此行的目的。
回到办公室,两人懊恼不已,向陈毅汇报了情况,陈毅听完哭笑不得,这两人怎么就跑到宋庆龄家去了?这可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身份特殊,怎么能随便打扰?
正发愁怎么向宋庆龄解释的时候,陈毅想到了陈赓,陈赓和宋庆龄关系匪浅,当年陈赓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就曾得到过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和宋庆龄的关照。
后来陈赓在战斗中负伤,也是宋庆龄帮忙找医生、安排治疗,才保住了性命,再后来,陈赓被蒋介石抓捕,又是宋庆龄四处奔走,才将他救了出来,这份恩情,陈赓一直铭记于心。
陈毅找到陈赓,说明了来龙去脉,让他去向宋庆龄解释一下,陈赓一听也犯了难,他知道宋庆龄一定会问他带了多少兵,可他现在兵力有限,说出来怕宋庆龄失望。
陈赓这才答应下来,硬着头皮去了宋庆龄的住处,一见面,陈赓尊敬地喊了一声“师母”,宋庆龄也亲切地招呼他坐下,两人寒暄了几句,宋庆龄果然问起了部队的情况:“你现在带多少兵啊?”
陈赓硬着头皮答道:“二十多万。”
宋庆龄一听,有些惊讶:“怎么那么少?林彪是你们黄埔四期的,都带了七八十万了,你那一期的胡宗南也带了三十万……”
陈赓只能尴尬地笑笑,解释说林彪进步快,接着,他赶紧把话题引到腾房子的事情上,向宋庆龄解释了部队的难处,并为两位同志的冒失行为道歉。
宋庆龄听完,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我同共产党人一直是合作,一直支持共产党人的事业,但有些事我不便直接出面,他们要来号房子,不是我不愿意腾,是因为怕这件事传出去,那边的人会造谣,说你们共产党人如何如何,我不能让他们钻这个空子。你们的人不认识我,不能怪他们。”
宋庆龄的坦诚和理解让陈赓松了一口气,也对他更加敬佩,临走前,宋庆龄特意邀请陈赓夫妇第二天去饭店吃饭,说要好好招待他们。
第二天,陈赓如约而至,可到了饭店一看,除了宋庆龄,还有不少妇女界的人士,陈赓顿时紧张起来,坐立不安,食不知味,他本来就不善于应酬,更何况是在宋庆龄和这么多女客面前。
整顿饭,陈赓都如坐针毡,只顾着低头扒饭,一句话也没说,好不容易等到宋庆龄吃完,他随便找了个借口,就匆匆离开了饭店。
回去后,陈赓才觉得肚子饿得咕咕叫,一口气吃了三大碗米饭,后来,有人问起这件事,陈赓笑着说:“这顿饭没吃好,憋了一泡尿,当着那么多女客的面我又不好...。”
所以,当宋庆龄再次提起那顿饭,说他没吃饱的时候,陈赓才会如此不好意思。
其实,无论是当初为陈赓疗伤、营救,还是后来理解部队的难处,宋庆龄都展现出了一个爱国人士的胸怀和气度,她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对共产党人的信任,以及对革命英雄的关心,都让陈赓深深感动。
而陈赓,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宋庆龄的敬意和感激,他将一枚枚代表着荣誉和牺牲的纪念章,交到宋庆龄手中,仿佛在向她诉说着那些浴血奋战的岁月,以及那些为了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战友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