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老人坐重要,还是我坐重要?"50年代,毛主席罕见的发火了。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2022.1.8毛泽东和刘少奇,为何都曾为一条“板凳”生气?)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在杭州视察工作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便走进路旁一户农家躲雨。屋里只有一张简单的板凳,一位老农正坐在上面忙着编织竹筐,当时的浙江省公安厅长王芳看到这种情形,想要让老农站起来把座位让给毛主席,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毛主席没有就坐,反而严肃地对王芳说:“老人坐重要,还是我坐重要,”毛主席生气,不是因为针对老农或者王芳个人,而是他非常厌恶官僚主义那一套做法,这看起来很小的一件让座事情,实际上体现了共产党人对老百姓深深的感情和对党的规矩非常严格的要求。 “板凳”的象征意义很深刻,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说过,要“和老百姓坐一条板凳”,这句话不仅仅是摆摆样子,更是一种重要的执政思想,说明共产党人要永远和老百姓一起吃苦,紧密联系,延安窑洞前这句话,成了共产党赢得人民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板凳精神”不是毛主席个人的想法,很多人都认同。 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期,刘少奇回到湖南花明楼老家进行调查研究,村民们拿出凳子让他坐,但凳子上满是灰尘,刘少奇没有介意,直接坐了下去,并且阻止了身边工作人员想要擦拭凳子的举动。 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一擦,就与群众生分了、疏远了、脱离了,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板凳,却体现了共产党人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不搞特殊化的优秀作风和宝贵精神,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令人担忧的是,时代在进步,一些干部却好像忘了当初那种踏实肯干的精神,他们更喜欢在高档饭局上享受,习惯在豪华办公室里办公,很少再和老百姓像一家人那样坐在一起聊聊心里话,更夸张的是,还有人坐在像古代皇帝坐的“龙椅”上办公,更糟糕的是,有些基层干部根本不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工作态度也很粗暴,完全偏离了“板凳精神”的本意。 在老百姓家看到灰尘扑扑的板凳,是直接坐下,还是先擦一擦再坐,一个县委书记提出的问题,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认真思考,现在有些地方发生了一些事情,比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用刑事手段对待别人的家人、为了市容就用水驱赶做小买卖的人、一些商户被迫排队交纳罚款,这些事情都反映出有些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工作作风非常蛮横霸道。 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板凳精神”,或许可以从陈云同志那里获得启发,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同志肩负重任前往上海,负责整顿经济秩序,他一方面与有影响力的商界人士保持交往,另一方面也深入群众,与普通市民一起坐在小板凳上了解民生,这种既能与各界人士交流,又能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处事方式,展现了共产党人尊重和理解不同社会阶层的智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新时代的“板凳精神”,意味着我们既要努力发展经济,也要切实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既要讲究工作效率,也要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与人民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充分展现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意味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这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坐在板凳上听来的故事”不是简单的八卦,“坐在板凳上发现的问题”也不是微不足道的小麻烦,在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学习并发扬“板凳精神”,沉下心来,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实际情况,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最初的理想和肩负的责任。
毛主席是如何评价周总理的?他说:“我的接班人第三个是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国际活动方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