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党中央抓捕了许世友儿子,许世友得知后表示:直接枪毙! 许世友对子女的要求严格而公正,无论是身边的许援朝,还是其他子女,他从不偏私,坚持让他们靠自己的实力和贡献赢得尊重和地位。 许援朝虽长期陪伴在父亲身边,但在父亲的原则下,未曾得到任何特殊照顾。他在南京军区从一名普通参谋起步,最终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了军区部长的职位。 1979年,许世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指挥作战,而在后方的二女儿许华山却因迟返部队的个人行为,让许世友极为愤怒。尽管军区领导出于对许将军的尊重未予深究,许世友却坚持军纪严明,下达了严厉的命令。他的反应显示了他对军事纪律的严肃态度,即便涉及到自己的女儿。 许华山理解父亲的严厉和对军纪的尊重,迅速结束了个人假期,归队继续服役。 许世友将军对家庭教育的态度非常严格,他坚持不为自己的后代开任何便利之门。尽管是将军之孙,许道坤退伍后期望通过祖父的影响力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一想法遭到了许世友的严厉批评。许世友认为许道坤只在军中服役三年,并不能算是一名出色的军人,因此不应依赖家族背景谋求优越的职业机会,而是应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 此外,许世友的另一位孙子许道江在高考未能取得理想成绩后,希望复读以提高分数。然而,许世友同样拒绝了这一请求,坚称家庭成员不应有任何特权,即使是教育上的小帮助也不例外。 许世友在公私问题上的原则性尤为突出。1979年,当他得知二儿子许建军因违纪被捕时,他的反应极为强烈。虽然家人和部下试图隐瞒这一消息,但许世友最终在一次会议中得知真相后,愤怒地表达了他的态度:直接枪毙。他表示,如果事情调查清楚之后许建军确实有错,自己愿意亲手对其执行军法。 许建军被捕后,许世友对这件事的关注并未减少。尽管自己的健康状况日渐下滑,他依然关注着案件的进展,期待能够查清真相。许建军最终未能在许世友生命的最后时刻赶回家中,这使得父子俩未能在许世友去世前解开心结。 许光,出生于1929年4月7日的湖北麻城县乘马岗乡许家洼,是许世友将军与其妻的长子。 许世友将军的革命活动使他无法陪在年幼的许光身边。许光的童年充满了战火与流离失所的阴影。他的母亲、祖母与姑姑共同抚养他长大。 从七岁起,许光已经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的辅助活动中,他的童年远非普通孩童所能体会的。此后,他在地下工作中逐渐成长,积累了不少战争与生存的经验。许光从小未曾见过父亲,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对父子才正式相认。许世友得知儿子志愿加入军队却叮嘱他隐瞒身份,自力更生。 重新与父亲团聚后,许光被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学校深造。这一阶段,他迅速掌握了大量基础知识。随后,许光进入了包括第五航空兵学校和中国人民第一海军学校在内的几所军事学院深造。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军事理论,还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思想。 毕业后,许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现代化教育的海军军官之一。他在北海舰队的任职期间,表现出色,并多次获得国家的表彰。然而,就在他的军事生涯如日中天之时,家庭的责任召唤他回到家乡。他的奶奶年事已高,许世友将军由于工作繁忙,无法亲自照顾。面对这样的家庭责任,许光选择了退役,回到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照顾奶奶。 回乡后,许光并未因此沉沦。他很快被任命为当地人民武装部队的参谋,投身于新县的发展工作。他以前线的经验和学习积累,为新县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照顾了家中年迈的奶奶直至她去世。 许光的奶奶去世后不久,他的姑姑也离世了。面对家中的变故,许光决定留下来照顾年迈的姑父,并最终在新县扎下根来。 在新县,许光不仅照顾了多位无儿无女的红军老战士的晚年生活,还自费资助了许多红军后代的教育和生活。即便省军区多次试图将他提拔回部队,许光始终坚持留在新县,将自己的军事精神和拼劲投入到家乡的发展中。他活跃于每一个重大建设项目的现场,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1985年,许世友将军去世后,中央再次提出将许光调回部队任职的建议。然而,许光再次拒绝了这一提议,因为他已经视新县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当地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他坚持住在早年分配的家属楼中,仍旧使用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式电视机,生活简朴。 直到晚年,许光仍然拒绝搬入更舒适的新住所,坚持保持节俭的生活方式。2013年1月6日,许光因心梗突发离世,享年八十四岁。生前,他决定捐出所有积蓄,总计二十万元,这些钱全部用于支持新县的老人和儿童福利事业。 许光去世后,新县的人们自发前来送行。在他的追悼会上,群众摆满了花圈,许多人泪洒现场。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