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衔,彭德怀“逞威”力压陈赓:这个人必须降军衔,中尉就行 1955年,当时的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在定衔授衔之前,还和时任国防副部长兼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赓大将耍过上司的威风。 当时,针对给某个人的军衔评定问题,彭老总和陈赓将军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终还是彭老总以上级领导的身份,强制性地说服了陈赓将军。 开国首次全军授衔,彭、罗二人重任在肩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那一年我方派去朝鲜“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已经在胜利后陆续返回祖国怀抱,全国上下都在欢腾,毕竟我们的革命先辈和伟大的人民群众一道从战火风霜中走了过来,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我们,就像49年毛主席说的那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战火初平,大局暂定,国家方面考虑到整个解放军的军队系统建制还不是很标准,虽然过去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等均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胜利,但这支军队需要更规范的管理,才能真正吸收战火沐浴的经验从而变得更极爱强大。 52年底其实全军就已经完成了干部评级工作,中央政治局研究了很久,于是决定立即着手开展全体军队官兵的军衔评定工作,预计在54年全军上下完成实施“军衔制、义务兵役制和干部薪金制”这三项制度。 这算是建国以来的首次“授勋授衔”工作,不仅对于我国全体军民来说意义重大,也对新中国解放军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
因为“评军定衔”兹事体大,关于具体评判的各种选定标准和组织军衔评判的小组成员等都要有专人反复斟酌,考虑到任务开展艰巨异常,毛主席环顾全军的高级指战员,最终将目光定在了彭德怀和罗荣桓两人身上。 彭、罗二人组面对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任务,也是深感重任在肩。 因为首先评定的就是“大元帅”和“元帅”军衔,当时主持负责评定工作的罗荣桓得知中央提名自己为“元帅”军衔的时候,立即表现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火速向党中央写信恳请“降衔”。 彭老总“官威”力压陈赓,下令必须给侄子降衔 时任国防副部长的陈赓将军算是部长彭德怀元帅的副手,因为战士评衔的问题陈赓也是多次找到彭老总来汇报工作,闲聊的时候就说起了彭老总的侄子彭启超,因为后者当时正就读于陈赓当院长的军事工程学院(后来的哈工大前身)。 陈赓向彭老总汇报说,这次军衔评定他结合了彭启超同志的革命工作和战斗经历,综合各方面条件决定给其申报“上尉”军衔。 可彭老总一听,当时就不乐意了,当即让陈赓同志把这个事情再拿回去考虑一下,因为在他心目中,自己的侄子彭启超还年轻,评上一个“中尉”军衔就已经顶天了,万一后面评了“上尉”军衔岂不是会让侄子走上骄傲自满的道路吗?
陈赓也理解彭老总的担忧,但还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继续跟老总汇报,抛开彭启超是彭德怀侄子的这个问题不谈,就彭启超过往的革命功绩来说,评定为上尉军衔是经过了群众和当地党委认可的。 随后,陈赓诉说彭启超的个人革命经历:抗日战争期间,彭启超就已经担任过连长和营长等职,且参加过延安保卫战和中央大突围等多场战斗,两度负伤,二等功荣誉加身,不管是革命资历还是个人战斗功绩,对标军衔评定标准已经是妥妥的“上尉”了,而今让他把彭启超的明晃晃的功绩摆在一边,硬生生往中尉去报,这他不能答应。
而彭德怀的反应也是很强硬:“别忘了我才是国防部长,你得听我这个上级的命令,难不成你还敢违背上级指示了?” “上尉”改换为“中尉”。 岂料此事不久就传到了彭启超的耳中,因为自己的军衔被当国防部长的伯伯降成了中尉,还曾特意跑到彭老总家中闹情绪,而彭老总也明白侄子的苦衷,但还是坚定地问自己的侄子,“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你是干革命的,军衔要那么高干什么?” 看着仍旧愤愤不平的侄子,彭老总语重心长地跟他说: 你还记得你父亲、你二叔和堂弟吗? 还有曾经和你一起战斗过的那些战友们,你还记得吗? 他们中很多人都牺牲在了革命的路上,他们为革命奉献自己生命的时候考虑过自己未来会被授予多大的军衔吗? 想一想他们,再看看你,你确实有一些革命经历,但你是我彭德怀的侄子,对你的军衔评定,我的意见就是要降衔,共产党的军队一定要杜绝裙带关系的存在,让你降衔是让你受委屈了,但作为干部亲系子女,你要明白你身上的带头作用,把心沉在工作上,投身到火热的革命事业中去,这才是你该干的事情! 彭启超满脸羞红低下了头,自此再未因为此事愤懑,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