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王范被连降十级,愤恨之下,向中央写下217个字的绝命书,不久后吞枪自

品古观今呀 2025-04-18 11:06:39

1958年,王范被连降十级,愤恨之下,向中央写下217个字的绝命书,不久后吞枪自尽。信上写道:“我尽了最后的努力,洒尽最后的热血,以一死为党尽忠!” 王范1905年出生在江苏如东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里靠几亩薄田过活,日子紧巴巴。他小时候就跟着爹妈下地干活,衣服破了补了再穿,苦日子磨出了他的倔劲儿。村里有个私塾,他挤时间去学字,纸不够就反复用,可家里实在供不起,他只能辍学。即便如此,他没放弃读书,晚上借着月光翻旧书,自学成才。 1926年,21岁的王范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发誓要为穷苦人翻身出力。1928年,他在如皋西乡参加“五一”农民暴动,带着大家分粮食、斗地主,胆子大得很。1930年,红十四军失败后,他转到上海,在地下党支部干活,负责送信、跑腿,工作小心但效率高。1931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抓,敌人严刑拷打,他硬是一声不吭,意志硬得像铁。1937年获释后,他去了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后来当了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侦察科长,负责保护中央机关安全,工作细致得很。 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热河省公安厅当副厅长,1946年处理赤峰天主堂案件时,证据理得清清楚楚,维护了公平。1949年,他帮中央进驻北平,忙着安排路线、警卫,事无巨细。1950年起,他在华东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工作,后升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干得有板有眼。可谁也没想到,1958年,他会突然跌入谷底。 1958年,王范的仕途来了个大翻转。他因为工作中太耿直,坚持原则,得罪了人,结果被连降十级,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直接贬到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这落差不是一般的大,从大城市高官到农村基层,换谁心里都不好受。更别提那是个讲斗争的年代,他的耿直性格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 降级后,他没消沉,去了公社还是认真干活,整理报表、管仓库,甚至帮着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他不服输,想证明自己还能干点啥。可心里那口气咽不下去,他觉得自己这么多年为党卖命,到头来却被这样对待,太不公平了。憋屈久了,他决定豁出去,向中央写信,把心里话说出来。 这封信只有217个字,却是他最后的呐喊。他写道:“我尽了最后的努力,洒尽最后的热血,以一死为党尽忠!”字里行间全是愤怒、不甘,还有对党的忠诚。他不是想求饶,而是要用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坚持。写完信后,他没等来回复,也没再多说什么,不久就吞枪自尽了。这一步走得决绝,也让人唏嘘——一个铁骨铮铮的人,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自尽之前,王范在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干了一段时间。虽说是被贬,他没摆烂,每天按时上班,处理杂七杂八的事务,还亲手清点库存,帮公社渡过难关。周围的人看他这样,都觉得他是个硬汉。后来,他被调到江苏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当主任,负责抓体育训练。他到的时候,训练场乱糟糟,队员散漫得很。他不含糊,亲自制定计划,盯着队员练,还把场地收拾得整整齐齐,没多久成绩就上去了。 可那时候局势动荡,他干得再好也挡不住大环境的影响。训练场渐渐没人管,设备也废了。他不甘心,觉得这些都是国家的家底,不能这么糟蹋。他跑去省委反映情况,甚至打算进京找人说理。他一直相信,只要把问题讲清楚,总能解决。可现实没那么简单,他在北京跑了好几天,找老战友、求引荐,最后还是没等到答复。 回到江苏后,王范继续奔波,想把事情弄明白。可1967年1月12日,他在南京去世了,死因众说纷纭,但跟那几年的折腾脱不了干系。他去世时才62岁,一辈子都在为党为民忙活,到头来却落得这么个结局,实在让人叹息。 1978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给他平反,恢复了名誉。这说明他当年的坚持没错,降级确实有冤情。可惜,这一切来得太晚,他已经看不到那天了。他的故事传下来,有人敬佩他的硬气,有人惋惜他的结局,但更多的是疑问——他这么拼,到底值不值?

0 阅读:410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