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烧给死人的吗?2016年,巴黎设计展竟将中国的祭品拿来展览,引得质疑无数。不料外国人看完后的反应亮了。 2016年巴黎,展厅入口,一座纸扎古宅在灯光下栩栩如生,飞檐翘角,窗棂精雕,宛如从宋代画卷中跃然而出。观众屏息凝视,窃窃私语:“这真是纸做的?”唯有张徐沛站在一旁,目光深邃,内心翻涌着无人知晓的秘密——这座古宅,不仅仅是一件展品,它承载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坚守,以及他孤注一掷的梦想。 就在几天前,他还在台湾老店里,面对空荡的货架和父亲的叹息,犹豫是否要将这“阴间之物”带到国际舞台。 纸扎,起源于汉代的祭祀习俗,承载着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信念。古人相信,焚烧纸扎的房屋、车马、金银,能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安享富足。宣纸轻薄如蝉翼,竹篾韧性十足,匠人用剪刀和胶水,将生活中的万物复刻得惟妙惟肖。 台湾彰化老街的“新兴糊纸店”,便是这一工艺的缩影。这家店铺自清末开业,历经三代,门前常年挂着纸扎花篮,屋内堆满未完工的纸马、纸楼。 张徐沛,第三代传人,从小在竹篾与宣纸的清香中长大。七岁那年,他第一次握住爷爷的手,学着劈竹篾,指尖被划出血痕,却乐此不疲。 然而,时代变了。手机屏幕取代了传统祭祀,年轻人对纸扎嗤之以鼻,店铺的生意日渐冷清。 2015年冬,张徐沛站在店门口,看着最后一批纸扎马车被买走,心头沉甸甸。父亲劝他:“这行没前途,关了吧。”可他不甘心。那些夜晚,他独自在灯下翻阅祖父留下的图稿,研究古法纸扎的纹样,试图寻找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巴黎设计周的邀请函,主题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他心动了,但随即陷入矛盾:纸扎,这与白事相关的工艺,真能被世界接受吗? 张徐沛决定赌一把。他花了半年时间,设计出一系列突破传统的作品。灵感源于儿时听爷爷讲的宋代市井故事,他用纸扎复刻了一座微缩古宅,檐角悬挂铃铛,纸窗透出微光,仿佛能听见古人低语。他还尝试将纸扎与风筝结合,制作出能在空中飞舞的纸鹤,灵动如生。 2016年夏,他带着这些作品,登上了飞往巴黎的航班。临行前,父亲拍拍他的肩,只说了一句:“别丢了祖宗的脸。” 巴黎设计周的展厅人声鼎沸,来自全球的设计师竞相展示作品。张徐沛的展位却显得格格不入——纸扎古宅旁,摆放着纸马、纸轿,甚至一艘纸船。 开幕当天,一位法国记者皱着眉头问:“这不是烧给死人的吗?为何拿到设计展?”张徐沛笑了笑,递上一张说明卡:“这是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工艺之美。”观众起初半信半疑,但当他们走近细看,触碰纸张的轻盈,观察竹篾的精细,无不惊叹。古宅的每一扇窗都雕有花鸟,纸船的桅杆上绘着祥云,连纸马的鬃毛都根根分明。 一位意大利设计师感叹:“这不仅是工艺,更是哲学。” 展览进行到第三天,悬念悄然浮现。一家法国博物馆的策展人找到张徐沛,提出将纸扎古宅永久收藏,并邀请他在巴黎举办专场展览。这本是天大的喜讯,可张徐沛却迟疑了。 他想起爷爷的话:“纸扎的归宿是火,烧了才算完成。”若留在博物馆,这件作品还能否承载家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他隐隐察觉,这场展览的成功背后,隐藏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让纸扎在现代社会找到立足之地?观众的掌声渐渐远去,张徐沛站在古宅前,陷入沉思。 展览的最后一天,张徐沛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他在展厅外空地,点燃了一件小型纸扎作品——一匹纸马。 火光跃动,纸马在烟雾中“奔腾”而去,围观的观众屏住呼吸,有人甚至红了眼眶。一位法国老人低语:“中国人对死亡的想象,真是浪漫。”这场即兴的仪式,不仅让纸扎的传统意义得以呈现,也让张徐沛的作品成为展会焦点。 回到台湾,张徐沛没有停下脚步。他将巴黎的经历化为动力,开办纸扎工作坊,教授年轻人传统技艺,同时研发更多现代化的纸扎设计。他的“纸扎风筝”系列在台湾夜市巡展时,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那只纸鹤在夜空翱翔,宛如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纸扎工艺的复兴,不仅得益于张徐沛的努力,也与全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密切相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截至2025年,全球已有超过500项传统工艺被列入保护名录,中国纸扎虽未正式列入,但其文化价值已获广泛认可。 近年来,纸扎逐渐融入文创产业,如纸扎灯笼、纸扎装饰品等,出现在旅游景点与艺术节。台湾地区还出台了《文化资产保存法》,鼓励传统工艺传承,规定对濒危技艺提供补贴与培训。张徐沛的“新兴糊纸店”因此获得资助,得以扩大规模。 他的故事启发了许多年轻人投身传统工艺,纸扎正以全新面貌,续写属于它的传奇。 ### 结尾 夜幕降临,彰化老街的灯笼亮起。张徐沛坐在店内,手中竹篾依旧飞舞。远处,纸扎古宅的图稿摊开在桌上,仿佛在诉说下一个未完的故事。
这不是烧给死人的吗?2016年,巴黎设计展竟将中国的祭品拿来展览,引得质疑无数。
我心凛雨
2025-04-18 12:45:0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