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在长津湖战役后四肢截肢还瞎了一只眼,在1956年回到老家时,母亲那句“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4-18 19:33:28

朱彦夫在长津湖战役后四肢截肢还瞎了一只眼,在 1956 年回到老家时,母亲那句“你还是回去吧,娘养活不了你”让人心酸。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在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日子就不好过,父亲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家里只剩奶奶和母亲拉扯他长大。1947年,14岁的他瞒着家人跑去参军,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那时候,全国正打得热火朝天,他年纪虽小,却跟着部队南征北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朱彦夫又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上了长津湖战场。 长津湖战役有多惨烈,大家多少听说过。那是1950年的冬天,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志愿军穿着单薄的棉衣,和装备精良的美军硬碰硬。朱彦夫所在的部队负责守阵地,敌人炮火猛烈,伤亡一个接一个。在一次战斗中,一枚炮弹炸过来,他当场被炸得血肉模糊,四肢没了,左眼瞎了,右眼也几乎看不见。经过47次手术,昏迷93天,他硬是捡回一条命,但从此成了特等伤残军人。 1956年,朱彦夫回到老家张家泉村。村里人听说英雄回来了,都跑出来迎接,可看到他那模样——四肢截肢,瘦得皮包骨,眼睛还瞎了一只,有人吓得以为是鬼魂回来。他母亲见到儿子这副样子,心疼得晕了过去。醒来后,她哭着说出那句让人心酸的话:“你还是回去吧,娘养活不了你。”这话听着无情,但想想那时候的农村,家里穷得叮当响,一个重度残疾的儿子回来,吃饭穿衣都是问题,母亲哪有能力养活他?她不是不爱儿子,而是实在没办法。 可朱彦夫没怪母亲,也没让自己垮掉。他不想当废人,硬是凭着残肢和一股倔劲开始自立。吃饭用残肢夹勺子,写字用嘴叼笔,走路靠装上17斤重的假肢,一步步挪。1958年,村里选他当党支部书记,他没推辞,带着村民干实事。修路、挖井、建水渠,他带着大家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弄得像模像样;开荒种地,修梯田,让粮食多起来;还办夜校教村民识字,硬生生把个穷村子带出了新模样。 当了20多年村支书,朱彦夫愣是没拿过一分钱工资,家里还是穷得揭不开锅。1983年,他退下来后,又开始写书。那时候他连笔都拿不住,就用嘴叼着笔,一笔一画写自己的故事。7年时间,改了7遍,30多万字的《极限人生》就这么出来了。这本书讲了他打仗的经历,也写了他战友的牺牲,后来还被拍成电影,感动了不少人。2019年,国家给了他“人民楷模”的称号,说他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朱彦夫的故事听着挺传奇,但背后是实打实的苦。那时候的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其实挺冷漠的。战争结束了,英雄回来了,可生活不会因为你受过伤就对你格外开恩。母亲那句话,就是这种现实的缩影。家里穷,条件差,残疾了就等于没了劳动力,连最亲的人都觉得“养不起”。可朱彦夫没认命,他用行动证明,残疾不是绝路,活着就得闯下去。 再说说长津湖战役那段历史。那是抗美援朝的关键一仗,志愿军用血肉之躯挡住了美军的飞机大炮。朱彦夫只是千千万万战士中的一个,他们很多人没回来,回来的人里也有不少像他这样伤得不成样子。那时候国家刚解放不久,物资匮乏,医疗条件差,残疾军人回乡后,能活下来就不容易,更别提像朱彦夫这样还能干出一番事业的。 从他身上,能看到一种特别的劲儿。不是那种喊口号的高大上,而是实实在在的倔强。他不靠别人可怜,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就是咬着牙往前走。母亲那句话虽然刺耳,但某种程度上也逼着他去面对现实,去证明自己能行。这种精神放到现在,也挺值得想想的。 后来,朱彦夫的成就传开,有人采访他,问他哪来的动力。他说,自己不想白活一回,也不想让牺牲的战友白白死去。这话挺朴实,却让人心里一震。他不光为自己活着,还背着那些没回来的兄弟的情分活着。 再回头看他母亲那句话,其实也不难理解。那是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农村生活艰难,一个残疾儿子回来,对家庭来说是个天大的负担。母亲不是狠心,是实在没办法。可朱彦夫没因此恨她,反而用行动让母亲看到,他不仅能活下去,还能活得有价值。 朱彦夫后来活到了86岁,2021年去世。他的故事被写进书里,拍成片子,成了很多人心里的榜样。从战场上的英雄,到村里的带头人,再到写书的作家,他这一辈子,真没白活。 朱彦夫用残缺的身体活出了硬气的模样,母亲那句无奈的话,既是现实的刺,也是他逆境翻盘的起点。面对困境,我们是认命还是拼一把?他的故事让人感慨,也让人思考。你咋看他的选择?欢迎在评论里聊聊你的想法,一起说说生命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

0 阅读:0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