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美联储的公开施压,折射出美国政治权力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 自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其"独立于短期政治压力"的立法精神便屡遭挑战。 特朗普延续了其任内"推特治国"的风格,将降息诉求包装为经济拯救方案,实则暗含为大选前营造宽松货币环境的政治考量——历史数据显示,大选年降息往往能短期刺激市场,2019年特朗普便通过类似施压推动过降息周期。 但鲍威尔的回应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制度命题:央行独立性是现代经济治理的基石。 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施压美联储维持低利率,直接导致美国陷入十年滞胀;而沃尔克在80年代顶住政治压力暴力加息,最终挽救了美元信用。 当前美国通胀仍高于2%的目标,劳动力市场保持韧性,若为迎合政治需求贸然降息,可能重蹈1970年代覆辙。 这场隔空交锋的本质,是"短视政治利益"与"长期经济规律"的冲突。 当总统将央行行长称作"该被开除的职员",不仅动摇市场对政策连续性的信心,更触及民主制度中技术官僚体系的独立价值边界—— 正如《联邦储备法》起草者卡特·格拉斯所言:"央行应是金融风暴中的灯塔,而非随政治风浪摇摆的帆船。"
特朗普真急了。4月17日,两件事,他都表现得很急。第一件,美日开始谈判,让全
【1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