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国申请了饺子的外观专利,美国人居然还批准了!律师警告说,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反对,美国的中餐馆可能会面临大麻烦……网友纷纷调侃:“那我今晚自己包饺子,是不是还得给韩国交税呢?” 其实早在2017年,韩国社会内部就出现过一股声音,他们对市面上流通的饺子包装上印着的中文“饺子”二字表达不满。 尽管饺子及其称谓源自中国饮食文化影响,并在韩国长期沿用,可有些人却开始主张全面改用韩语音译“Mandu”,并大力推广所谓“韩式饺子”(K-Mandu)的概念,试图以此划清界限。 这一举动当时还引起邻国日本网民的困惑:饺子从中国来的不常识吗?非得整个“韩式”出来较劲? 这股围绕食物名称的讨论,并没有随着时间平息,近期,韩国大型食品企业CJ第一制糖在美国成功为其一款特定形状的饺子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 消息一出再次引发了关注,该专利保护的是饺子的具体“造型设计”,而非饺子本身的发明权。从法律角度看,只要其他饺子外观不同就不构成侵权。 表面上,这似乎是常规的商业知识产权保护行为。然而,将这一专利申请与数年前的“Mandu正名”运动联系起来观察,这背后存在的意图便引人深思了。 外观专利虽然不能改变饺子起源于中国的历史事实,却可能在不熟悉东亚文化背景的西方消费者中造成认知混淆。 当产品包装突出“Korean Mandu”并辅以独特的、受专利保护的造型时,消费者很可能将其默认为纯粹的韩国原创食品。久而久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逐步模糊食物的真实历史脉络。 这类围绕文化归属的争议并非仅限于饺子,回想近些年,类似的情形时有发生。例如,曾有韩裔厨师试图在美国注册某些中国传统调味品(如油泼辣子)的商标。 包括泡菜、面条等共享于东亚文化圈的食物,都曾卷入过关于“正宗”或“起源”的讨论,其中不乏与韩国方面的关联。这些争论的核心,往往触及文化身份认同与历史叙述权的问题。 将视野拓宽至饮食之外,一些文化遗产领域似乎也存在相似的现象。 有人留意到,韩国国家遗产厅的官方网站上,收录了一些项目涉及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彩画工艺等元素。甚至,春节、端午等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传统节日,以及汉服等,也成为韩国某些团体或个人争论、希望施加影响的对象。 这些行为与“Mandu”试图取代“饺子”的逻辑有相似之处,即通过在细节上重新诠释或强调“韩国元素”,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一种不同的文化印象。 这种策略似乎也在传递一种信号:东亚文化的代表并非天然专属中国。 尽管如此,历史的印记难以轻易磨灭。数千年流传的文献典籍、持续出土的考古文物以及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共同构成了文化源流的坚实证据。 真正的文化自信往往不是急于切割或重新定义,其内在的生命力与民众的集体记忆,将对文化归属给出最持久的答案。 来源:绵阳日报
纽约时报4月18日报道:“特朗普已经搞砸了关税战”。报道说,特朗普对中国的关税战
【29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