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明朝军师刘伯温去世,他死后在棺材里放了一样东西,竟然将前来挖墓的朱元璋吓得瑟瑟发抖,下令立即厚葬刘伯温。
这样东西其实就是一本普通的《大明律》,朱元璋见了却冷汗直流,心中觉得十分懊悔,辜负了刘伯温的一腔忠诚。
朱元璋能从一个小乞丐当上皇帝,开创大明王朝,刘伯温功不可没。
刘伯温自幼饱读圣贤书,是元朝的进士。当时刘伯温生不逢时,满腔壮志豪情难以实现,他干脆躲到深山里隐居起来。
后来朱元璋仰慕刘伯温的才华,诚心请他为自己效劳。刘伯温经过和朱元璋的交流后,觉得他有当天子的潜质,答应了朱元璋的请求。
随着不断的南征北战,大明王朝逐渐建立。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心中想的不是如何励精图治,而是担心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被别人抢走。他开始处置一些他认为有威胁的人。
不少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纷纷死于非命。
当朱元璋准备杀刘伯温的前一晚,被马皇后知道了这个消息。她不忍心刘伯温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但是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告诉刘伯温。
她冥思苦想,想了一个办法,派人送了一个盒子给刘伯温,里面装着两个枣子,一个梨。
刘伯温收到东西后,愣了一下。很快就参悟出其中的含义:早早离。
朱元璋已经杀了不少功臣,刘伯温知道自己早晚得面对,只是没想到来的那么快。
想想自己这些年,披肝沥胆帮助朱元璋一步步走到现在,却要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不免有些唏嘘。
但现在不是悲春伤秋的时候,得为自己找一条活路。
第二天,刘伯温早朝的时候故意迟到,朱元璋借机大发雷霆。刘伯温解释道:我昨晚写奏折时一个字不会写,想了很久,直到天亮,才发现已经到早朝的时辰了。
朱元璋也很好奇,刘伯温学富五车竟然还有他不会写的字,就问他是哪个字?
刘伯温答:赦。
朱元璋在心底暗暗讥笑了刘伯温一把,这么简单的字都不会写,他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了个大大的“赦”,递给刘伯温。刘伯温接过,当即跪下:谢皇上赦免之恩,老臣即日就告老还乡。
朱元璋才回过神来,原来被刘伯温算计了,但又不能当众发作,只好让刘伯温告老还乡。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他。
一天,刘伯温收到一个朝廷送来的枕头,他十分感动,觉得朱元璋心里还是有他的,可转念一想,不对呀,昨天才对下人说枕头坏了,还没来得及买新的,朱元璋怎么会知道?
想想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朱元璋监视着。
1375年,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后,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去探望,太医看完后开了一副方子,没想到刘伯温吃了之后,病情反而加重了。不久后,就一命呜呼了。
刘伯温喝的药肯定是有问题的。世人都知道胡惟庸与刘伯温不和,但这是胡惟庸个人行为,还是朱元璋的授意,就不得而知了。
刘伯温死后,刘家子孙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家乡,一切从简。但是,他叮嘱刘家子孙一定要在他棺材里放一本书。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但还是照办了。
刘伯温下葬后,胡惟庸又对朱元璋说:刘伯温精通风水,选的下葬之地不简单,是一个九龙戏珠的祥和之地。而且棺材里面还放了一样东西。
朱元璋一听坐不住了,难道刘伯温也想自己的后人出一个天子?往棺材里放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朱元璋不顾刘伯温尸骨未寒决定挖开他的坟墓。
随着棺材被慢慢地撬开,里面的书也出现在众人眼前。是一部《大明律》。里边赫然写着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死。
这下把朱元璋吓得瑟瑟发抖,他立刻下了命令,停止挖掘,并将刘伯温厚葬。且今后无论何人,都不许再挖掘其坟墓,违者将被满门抄斩。
朱元璋为何会有如此反应呢?
原来,这部大明律,是刘伯温和李善长等人为明朝制定的,也是有朱元璋批准的,法律上规定,任何人偷盗,私自打开他人的棺材,将被判处死刑。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朱元璋很讨厌盗墓行为,这条法则还是他自己加上去的,朱元璋想到这,羞愧万分,自己竟然违背了法律,以后该如何服众呢?
刘伯温功成身退,屡屡辞官保命,但还是难逃朱元璋的屠刀。
他的一生为了朱家鞍前马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让人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