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大唐帝国的前半生,从李渊建唐到走向极盛巅峰

雁芙说历史 2023-12-22 06:01:00

一提到中国古代史,我们往往会想到“强汉盛唐”,大唐之所以能和汉帝国并称为我国古代强盛巅峰,并不是吹出来的,而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事实上,大唐帝国的前半生,甚至比汉帝国还要强大,尤其是在人才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李渊建立唐朝到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大唐帝国是代代出名将和名相,尤其是军事人才十分充足。

要说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名将最多,那一定是大唐,因为在唐朝,不是一代只出一个名将,而是一代都能出好几个名将。

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大唐帝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极盛巅峰的。

李渊建唐,秦王平定天下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过度使用民力,又是修运河,又是攻打高句丽,导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河北的窦建德,山西北部的刘武周,河南的翟让,南方的萧铣等,纷纷宣布起义。

到了617年,隋朝这艘破船已经四处漏水,江河日下,在太原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的李渊抓住时机干掉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后,宣布起兵。

随后,李渊带着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军南下渡过黄河,兵锋直指长安。

李渊的兵锋抵达渭河后,他的女儿平阳昭公主已经在关中凭借一己之力,建立起一支7万余人的义军。

平阳昭公主遂亲自挑选一万精兵赶赴渭河北岸与李渊汇合,两军合为一处向长安进发。

在这一年的11月,李渊攻破长安,随即拥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

4个月后,也就是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州被宇文化及弑杀,李渊于是在6月宣布废掉杨侑,自立为帝,国号为“唐”,改元武德。

李渊虽然已经称帝,但此时已经天下大乱,陷入群雄割据的局面,河北有窦建德,山西北部有刘武周,河南有瓦岗军,薛仁杲盘踞在陇右。

李渊的地盘仅限于长安周边的关中一带以及太原南部,但凭借关中崤山黄河天险,群雄攻伐暂时未能波及李渊。

此时李渊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割据在西北陇右一带薛举、薛仁杲父子,他们随时能威胁长安的安全。

薛举经常大举进攻李渊的地盘,为了解除这种威胁,李渊决定以李世民为统帅,讨伐薛举。

就这样,李世民作为李唐的军事统帅,走向了征战四方,平定天下的道路。

李世民出征后,采取避战不出,坚壁清野,挫敌锐气的战术,双方对峙60多天后,敌军粮草耗尽,薛举内部甚至有人投降唐军。

李世民认为出战的时机已到,于是展开进攻,在浅水原一战攻灭薛举,平定陇西,解除了陇西对长安的威胁,此时已经是618年11月,战争打了五个月。

从李渊攻破长安到李世民平定陇西这一年时间里,天下局势发生了变化。

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后,在洛阳留守的隋朝权臣王世充与大臣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王世充掌握兵权,权倾洛阳。

此时宇文化及试图带着隋朝最精锐的骁果军返回关中,但沿途必须经过瓦岗军地盘。

瓦岗军的地盘又正好夹在宇文化及和洛阳王世充之间。

洛阳的皇泰帝与大臣商议,试图用辅政大臣的位置招降李密,条件是李密要灭了宇文化及,替杨广报仇。

李密也面临着宇文化及的威胁,但要是跟宇文化及打的话,他又害怕王世充会趁机袭击他,于是答应了洛阳的招降,随后率领瓦岗军与宇文化及大战。

双方对战时,李密决策错误,带着瓦岗军精锐和宇文化及的骁果军精锐硬碰硬,虽然打赢了,但瓦岗军也从此元气大伤,沦为二流军队。

打败了宇文化才没几天,王世充果然趁瓦岗军疲敝时挥师攻打瓦岗军,但此时的瓦岗军已经元气大伤,跟王世充硬拼的话是打不过的。

但李密又一次决策错误,与王世充在邙山爆发决战,瓦岗军大败,大量的将领被王世充俘虏。

这其中包括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这些人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大唐猛将。

李世民平定薛举几个月后,进入了619年,盘踞在凉州李轨,对李渊有威胁,但李轨的部下叛变,割下李轨的人头向李渊投降,李唐由此平定整个河西走廊。

这期间,洛阳的王世充废了皇泰帝杨侗在,宣布自立为帝。

秦叔宝、程咬金因不满王世充的为人,于是投奔李渊,被安排到了李世民帐下效力。

正当李唐方面经营西北时,山西北部的刘武周挥师南下,连续攻占数州,威逼太原。

李渊再次以李世民为统帅,出兵讨伐刘武周。

李世民抵达前线后,先在美良川击破尉迟恭,接着在介休这个地方击破宋金刚,并收服尉迟恭到李世民帐下效力。

此后唐军平定山西,宋金刚和刘武周逃往突厥,后被突厥人所杀。

战事结束时,已经是620年2月,此时天下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

瓦岗军首领李密再次被王世充击败,无法翻身的情况下,李密投降李渊,随后,瓦岗军创始元老,名将徐世勣也献出剩下的地盘投降李渊。

而王世充则吞并了一部分瓦岗军地盘,实力大涨。

刘武周被灭后,中原局势形成了关中的李渊、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三足鼎立局面。

李渊决定展开一场扫平群雄,一统天下的战争,而第一个要被扫灭的对象就是洛阳的王世充。

于是,李渊以李世民为统帅,于620年7月率军讨伐王世充。

李世民出征后,王世充连战连败,最后被李世民围困于洛阳。

走投无路之下,王世充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援,并许诺给予好处,窦建德考虑到唇亡齿寒,王世充一旦被灭,下一个就是自己,于是亲率十余万大军南下支援洛阳。

此时李世民所部已经和王世充交战很长时间,处于疲惫状态,而且兵力相对于窦建德也是劣势,众将都认为应该撤军。

但李世民坚持要打,并制定了围点打援的战略。

简单地说,就围困洛阳这个点,打击窦建德这个援兵,而窦建德要来支援,必须经过虎牢关,所以李世民决定占据虎牢关,在这里打击窦建德。

不久之后,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攻破窦建德十余万大军,俘虏窦建德本人。

洛阳的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于621年5月宣布投降。

此战,李世民一战擒双王,并带着王世充和窦建德回长安献俘,至此,李唐基本上完成了一统中原。

就在李世民和王世充、窦建德大战之时,南方的统一战争也打开序幕。

军事能力比肩李世民的大唐名将李靖,与宗室名将李孝恭搭档,率军攻灭了割据南方的萧铣政权,接着,李靖率兵往南,招抚了岭南豪酋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等人,彻底平定南方。

没想到的是,此时北方又出问题了。

621年的年底,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举兵反唐,攻破大量的城池,李渊再命李世民为统帅出兵讨伐。

李世民领兵出战后,于622年3月,在洺水之战击破刘黑闼,彻底完成中原一统。

值得注意的是,洺水之战为大唐打出了两员名将。

一个叫苏定方,一个叫裴行俭。

苏定方此时属于刘黑闼阵营,刘黑闼战败后,苏定方回到老家隐居,李世民登基后被启用。

洺水之战时,猛将罗士信战死,当初裴仁基对他十分礼遇,后来裴仁基被王世充害死,罗士信便收养了他年幼的小儿子裴行俭。

现在罗士信也死了,李世民于是将这个孩子收养。

多年后,李世民登基为帝,这个叫裴行俭的孩子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中了明经科,成为低级军官,没想到被刚刚启用不久的苏定方看中,成为了苏定方唯一的传人。

学会了名将苏定方的兵法谋略后,裴行俭在唐高宗时代成为大唐的军队统帅,威震周边。

眼光再回到洺水之战,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后,李唐基本完成了天下一统。

天下没有战事后,李世民回到长安,开始对太子之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与太子李建成明争暗斗。

谁知没过多久,刘黑闼从突厥处借兵,再次反唐,李建成为了建立军功和李世民抗衡,主动请缨出战。

李建成出征后,很快便击破刘黑闼,并于623年2月割下了刘黑闼的人头。

至此,李唐彻底完成了天下一统。

但李唐内部的纷争才刚刚开始!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李渊一开始试图调解,结果发现两人矛盾难以调和,于是一边倒地支持李建成,试图解除李世民的兵权,打消他夺嫡的念头。

但李世民并不甘心,李渊将李世民的谋士杜如晦、房玄龄驱逐,又夺了他的兵权后,李世民铤而走险,于626年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成为太子,接着从李渊手里接掌了皇位。

李世民登基后,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大唐帝国从此开始走向极盛之路。

李世民、李治父子治理下的唐帝国

李世民虽然登上了帝位,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才登基不足20天,突厥人就大举进犯,一路打到长安城下。

李世民无奈之下,只能在长安西郊的渭水桥上,与突厥可汗签订和平协议,此事令李世民感到奇耻大辱。

为了复仇,李世民每天都要带着禁军将士在显德殿练习射箭,以此激励将士。

三年后,东突厥发生内乱,东突厥所属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诸部相继叛离,加上遇到天灾,牛羊冻死无数,突厥内部爆发饥荒。

李世民意识到报仇的机会来了,于是以李靖为统帅,统领十几万大军向东突厥发起了进攻。

不久之后,在李靖、李世勣两员名将的指挥下,东突厥被直接打灭国,颉利可汗被送到京师献俘。

值得注意的是,隐居老家的苏定方被李世民启用,也参与了此次灭东突厥之战。

苏定方在最后一波战役中,率两百余骑突袭了突厥可汗牙帐,李靖大军随后赶到,才一举端了东突厥老巢,将其攻灭。

李世民登基之初,大胆任用了昔日李建成的旧部魏征,重用自己秦王府的谋臣房玄龄、杜如晦。

加上李唐创业期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猛将,大唐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在李世民君臣的齐心协力下,实现了贞观之治这样的治世,人口实现增长,经济实现复苏,国力逐渐变强。

对外方面,李世民于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进犯大唐边境,李世民以名将李靖为统帅,一举攻灭吐谷浑。

贞观十三年(639年)西域高昌国多次阻断丝绸之路,李世民派侯君集于640年攻灭高昌国。

贞观十五年(641年),西域从突厥分裂出来的薛延陀部落经常进犯,李世民以李世勣为统帅,攻灭薛延陀。

至此,大唐帝国吊打周边,疆域得以大幅扩展,李世民由此被周边各族奉为“天可汗”。

但东北的高句丽还是不太听话,而且经常阻止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新罗前来进贡。

李世民屡次派出使者前去通过外交解决问题,可高句丽根本不当一回事,继续跟大唐作对。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自统率大军,以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等人为大将,讨伐高句丽。

此战,虽然没有灭掉高句丽,但也打了不少胜仗,极大地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为日后唐高宗李治彻底灭掉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李世民在位期间,他的几个儿子也不是省油的灯。

李世民平时太宠爱嫡次子李泰,给他各种逾越礼制的特权,导致李泰野心膨胀,对太子之位有了想法。

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李泰和太子李承乾明争暗斗,打得不可开交。

最后李承乾干脆密谋造反,结果事情泄露,被李世民废为庶人。

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的劝说下,李泰最终也没能当上太子,储君的位置最终落到了李世民的嫡三子李治手里。

贞观末期,李世民病得比较重,李治常来看望,而此时的武则天属于后妃中的“才人”,也在病榻前照顾李世民。

两人于是有了交往,李治被武则天深深吸引,两人在病榻前产生了恋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因病去世,太子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

李世民临终前,指定了三个托孤大臣,分别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三人以长孙无忌为首席托孤大臣。

李治登基之初,在君臣协力下,开创了永徽之治。

但很快,长孙无忌露出了他的邪恶的一面。

长孙无忌利用高阳公主的夫家房遗爱家中的一起家庭纠纷案,将其扩大化,演变成谋反案件。

在这起案件中,长孙无忌利用手中的职权,构陷很多无辜的人,说他们谋反,一举杀掉了吴王李恪、巴陵公主夫妇、荆王李元景、驸马都尉薛万彻等大批人物。

唐高宗李治曾经为兄长李恪求情,依然被长孙无忌强势拒绝。

自此以后,李治越发感到长孙无忌的权势越来越大,严重掣肘了皇权,于是开始积蓄力量,试图搞垮长孙无忌。

这里面又涉及到武则天的事情了。

李治登基后,武则天按照礼制,被送往感业寺出家,但李治后续利在一次去感业寺上香的机会又见到了武则天,从此有了将武则天接回宫的想法。

正好此时王皇后和萧淑妃斗得不可开交,为了制衡萧淑妃,王皇后主动让李治接回武则天。

于是武则天得以回到皇宫,成了李治的后妃。

后来随着武则天的发展,王皇后和萧淑妃都不是她的对手,李治对武则天十分宠幸,连之前宠爱的萧淑妃也失宠了。

所以,随着对武则天宠爱的加深,李治决定改立武则天为后,但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反对。

于是,李治和武则天夫妻二人干脆联起手来,在朝廷培养心腹,形成自己的势力。

不久之后,在立后一事上,李治为了试探军方的态度,特意问了李世勣的想法。

李世勣表示,这是陛下的家事,陛下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何必问他人。

此话实际上是在暗示李治,如果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与皇帝产生分歧,任凭皇帝如何处理,军方都不会干预。

得到了李世勣的答复后,李治更加坚定了立武则天为后的想法,不久后,在与大臣讨论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李治与大臣发生激烈交锋。

最后在武则天的帮助下,李治先将褚遂良贬官外放,接着强行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此后不久,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设计构陷长孙无忌谋反,李治直接将长孙无忌流放,最后被许敬宗派人逼死。

自此以后,李治彻底掌握皇权。

没有了权臣的掣肘,李治由此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

唐帝国的内政方面,其实比较平稳,没有较大的风波,继续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稳步前进。

对外方面,则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显庆二年(657年),西突厥进犯,李治以名将苏定方为统帅,讨伐西突厥,苏定方以一万余步骑,击破西突厥十余万大军,一举攻灭西突厥。

从此,大唐对西域有了进一步的掌控,影响力甚至波及中亚。

显庆四年(659年),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在高句丽的撑腰下,多次进攻唐朝的藩属国新罗,李治以苏定方为统帅,一举攻灭百济。

而高句丽方面,李治多次对高句丽用兵,于668年,以名将李世勣为统帅,薛仁贵为大将,一举攻灭高句丽,控制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

调露元年(679年),突厥人反叛,举兵几十万进犯,大唐大量的州县被攻占,李治以苏定方的传人裴行俭为统帅,统领30万大军,在朔州、黑山之战大破突厥。

在李治的武力压制政策下,周边凡是跟大唐作对的政权,统统都被灭掉了,大唐帝国的版图也在李治时代抵达巅峰。

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武则天不断干预朝政,加上李治体弱多病,又倚仗武则天帮他处理朝政事务,导致武则天坐大。

到了后来,在武则天的诬陷下,太子李贤被废,三儿子李旦被立为太子。

李治于683年病死,太子李旦登基,但权力被武则天把持。

不久之后,武则天干脆废了李旦,自立为帝,大唐帝国从此进入武周时代。

武则天统治期间,由于采取酷吏政治,打击那些不愿臣服于她的人,导致大唐将才凋零,还打了一些败仗,且只有王孝杰一个名将。

王孝杰曾经击破突厥,打败吐蕃,但后来契丹人反叛,王孝杰被猪队友坑了,导致被敌军围困,坠崖而死。

但是,武则天对民间的治理还是可圈可点的,民间基本上还是比较稳定,继续稳步前进。

虽然武则天统治了大唐15年,但人心依然向着大唐。

武则天曾经一度想传位给侄子,把皇位留给武家的人,但在名相狄仁杰的劝说下,打消了这个想法,并主动立儿子李显为太子,开始准备还政于李唐。

到了705年,武则天已经进入晚年,而且病得很重,心向李唐的五大臣与太子李显、太平公主联手发动神龙政变,逼着武则天提前把皇位传给了李显,是为唐中宗。

而武则天退位后不到一年便去世。

走向开元盛世

李显登基后,五大臣权势过大,李显这个皇帝反而身边没有什么嫡系势力,皇帝觉得自己受到了五大臣的掣肘,皇权受到打压。

于是,李显召回武三思,还将武则天时代的才女上官婉儿纳入后宫帮助自己,并允许韦皇后干政,同时大范围召回昔日太子府的旧部,试图与五大臣抗衡。

最后,在武三思的构陷以及皇帝的支持下,五大臣被贬官流放,中途被武三思派人杀死。

虽然五大臣垮台了,但李显的日子并没有因此改善,因为韦皇后干政越来越多,武三思又和韦皇后结成联盟,形成新的派系,制约皇权。

韦皇后为了自己的权势,经常打压太子李重俊,后来越来越变本加厉,李重俊由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无奈之下,李重俊矫诏调动禁军发动景龙政变,试图干掉韦皇后,但最终政变失败,只是杀了武三思而已,李重俊兵败逃跑后,又被部下杀死。

这期间,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一直想当皇太女,将来成为女帝,经常缠着李显,要求封自己为皇太女,但总是被拒绝。

不久之后,李显突然暴毙,有传言认为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的手,但至今有争议。

李显一死,皇位就空了出来,韦皇后的野心也更加膨胀,于是拥立了一个小屁孩做傀儡皇帝,自己临朝摄政。

此后,韦后又不断地将娘家人和亲信安插到朝廷的核心部门任职,以此掌握整个大唐最高权力,她试图效仿武则天,先临朝摄政一段时间,再自立为女皇。

这些动作,李唐宗室的人当然看在了眼里,他们绝不容许第二个武则天出现。

以太平公主、相王李旦为首的宗室是十分反对的,但慑于韦后的权势,不便公开反对。

这期间,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从封地返回京城,专注结交禁军将士,获得了较大拥护。

不久之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一党,拥立相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唐睿宗登基后,李隆基凭借诛杀乱党的功劳成功登上太子之位,但太平公主的权势也抵达巅峰,连李隆基都处于下风。

这姑侄二人此后围绕着帝国的权力,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斗争。

而李旦处在中间非常难受,最后干脆把皇位禅让给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

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试图发动政变将李隆基干掉,但事情被泄密,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发动先天政变,一举干掉了太平公主党羽。

从此,李隆基大权独揽,改元开元,大唐帝国从此逐渐进入开元盛世,有了几十年的太平盛世。

李隆基统治时代,任用姚崇、宋璟等名臣,在君臣协力之下,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

对外方面,出现了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著名的名将。

尤其是王忠嗣,此人军事才华十分厉害,打遍天下无敌手,生平无一败绩,边塞周边各族慑于王忠嗣的影响力,一度偃旗息鼓,不再入侵,边境实现了零战事。

由于赫赫战功,又是李隆基的养子,他一度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控大唐一半的精锐武装。

即便是哥舒翰、李光弼这些赫赫有名的名将,都曾经是王忠嗣的部下,受王忠嗣的兵法指点。

可惜的是,到了开元后期,李隆基逐渐变得昏聩,先后任用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导致朝政混乱。

王忠嗣曾经发现安禄山将要谋反,李隆基也不听,后来在李林甫的故意构陷下,王忠嗣差点被杀,幸亏哥舒翰拼命求情,才免去一死。

王忠嗣被贬官后不久,暴卒于住所,他死后第六年,安禄山果然谋反。

如果王忠嗣不死,就算安禄山谋反,也只有挨揍的份,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

李隆基统治的后期,朝政黑暗,君臣耽于享乐,而北方的安禄山一人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18万大军,已经狼子野心,可李隆基却丝毫没有察觉。

755年12月,安禄山举兵南下,仅一个月便攻破洛阳,李隆基这时候才如梦初醒,可他接着又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兵,葬送18万大军,导致长安失守,李隆基也只能逃往蜀中。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唐由盛转衰,就此进入内有宦官干政、朋党吵架,外有藩镇割据的衰落时代。

纵观大唐的前半生,那是代代出名将,而且除了武则天时代以外,都是一代出好几个,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将,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李世民时代有李靖、李世勣、李道宗、李孝恭等。

李治时代有苏定方、裴行俭、薛仁贵等。

武则天时代有王孝杰。

李隆基时代有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将星璀璨的时代,名将辈出,唐朝能够吊打周边,就是因为人才多,并且得到了重用。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1 阅读:84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