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19日,周总理与金日成携手而行,在北京医院留下一张经典照片。 那是一张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照片——1975年4月19日,两位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医院的走廊上并肩而行,手挽着手,步伐缓慢但坚定。一位是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另一位是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这张照片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事情要从几天前说起。1975年4月,金日成率领朝鲜代表团访问中国。按照惯例,接待外国元首的任务本应由周恩来负责,但此时的周总理已经身患重病,卧病在医院。接待工作改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代劳。 邓小平带领金日成参观了北京城,游览了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然而,金日成心中始终有个疑问:"这一次来中国怎么没见到周恩来总理?以前都是他接待我。" 这并非无缘无故的好奇。早在1961年7月,正是周恩来与金日成一起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奠定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多年来,每次金日成访华,总是由周恩来亲自接待,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得知金日成的请求后,邓小平立即将消息转达给了病床上的周总理。尽管医生们都建议周总理安心休养,但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把我那套会见外宾的衣服拿出来,我要与这位老朋友见见面。" 保健护士许奉生担忧地看着虚弱的周总理,却无法拒绝他的坚持。当周总理换上那套熟悉的中山装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由于长期卧病,营养不良导致的严重浮肿让周总理无法穿上他一贯穿着的皮鞋。 时间紧迫,中央警卫局副局长高振普接到一项特殊任务:为周总理紧急定制一双能够穿上的布鞋。高振普带着周总理的旧布鞋找到了制鞋师傅王师傅:"这是中央的秘密,你就专心做鞋吧,其他的就不要问了。" 王师傅看到这双旧布鞋后,顿时明白了这是为谁准备的。他曾经为周总理做过鞋,对这双鞋印象深刻。整整一个晚上,王师傅双眼未合,终于在第二天上午完成了这双特殊的布鞋——比原来的鞋要大一些,以便周总理能够轻松穿上。 1975年4月19日,当周恩来穿上那双特制的布鞋,整理好中山装,准备会见金日成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医院的走廊上,当金日成看到昔日精神矍铄的周总理如今面容憔悴,脚步蹒跚,内心不禁一阵震动。 金日成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讶,而是自然地挽起了周总理的手臂。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他没有选择搀扶周总理,而是与他手挽手同行,既保全了周总理的尊严,又在行走中无形地分担了周总理的体重。两位领导人就这样并肩行走在医院走廊,留下了那张经典的合影。 这张照片的背后,是周恩来与病魔长达三年的顽强斗争。实际上,早在1972年5月18日,周恩来就被确诊为膀胱癌。当时他的保健医生张佐良为了不影响周总理的工作和心情,对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检查结果有误。但细心的周总理从张佐良的神情中察觉了真相,他默默地从纸篓中取出了体检报告,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周恩来没有向命运低头。从确诊那天起,他看淡了生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1974年到逝世的这段时间里,周总理经历了大小手术共十三次。即使是在病房中,他依然把医院当成了办公室,与中央干部谈话161次,会见外宾63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 1974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时,周总理刚刚经历了一次手术。为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他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坚持要接待基辛格夫妇。尽管进食已经非常困难,但在晚宴上,周总理依然谈笑风生,只有记者们注意到了他额头上不断冒出的汗珠。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周总理在外交、经济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他的努力下,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国内经济建设得到恢复,农业、工业和科技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展。 现在,面对这位朝鲜老友,周总理用尽全力展现出一位国家领导人的尊严与气度。金日成对周总理的病情了然于心,他那一个温暖的挽手,不仅仅是对老友的扶持,更是对中朝友谊的珍视。
1975年4月19日,周总理与金日成携手而行,在北京医院留下一张经典照片。 那是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4-21 22:31:03
0
阅读:197
Never Mind
周总理千古!今天的盛世中国如您所愿。
用户11xxx17
伟大的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