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程汝明住进中南海,直到1976年才离开,在此之前,他就注意到毛主席饮

冷山冷山 2025-04-22 14:54:59

1958年,程汝明住进中南海,直到1976年才离开,在此之前,他就注意到毛主席饮食上的一个习惯:毛主席不喜欢吃酱油,程汝明听说过不能放酱油的提醒,但一直没弄清楚毛主席为何不喜欢这种调味料。    程汝明出生在山东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干农活,日子虽然苦,但小小年纪的他,心里却有一个“厨师梦”,13岁那年,他一个人跑到天津闯荡,从学徒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中餐和西餐的厨艺。   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程汝明终于成了一名优秀的厨师,他的西餐手艺尤其出色,在天津的西餐界可是打响了名堂,后来,他又到铁路局专列上当起了厨师,专门为乘车的外国人做西餐,就这样,程汝明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直到命运女神向他招了招手。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铁路局的厨师代表,程汝明和他的团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们做了一顿西餐,他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菜品,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1954年的一天,程汝明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调到毛主席的专列上,给主席做饭!这可把程汝明激动坏了,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能为国家领导人服务,这是多大的荣幸啊!   从此程汝明开始了为毛主席烹饪的日子,主席是个南方人,口味清淡,尤其爱吃面食,程汝明就发挥自己的拿手绝活,给主席做各种面点,江南的馄饨、北方的饺子、云南的过桥米线,他的手艺,征服了主席挑剔的味蕾。   让程汝明没想到的是,主席还有个“奇怪”的饮食习惯:不吃酱油!为啥呢?原来主席小时候,家里开过酱油作坊,有一次,他看到酱油缸里长了一层蛆,从此对酱油深恶痛绝,程汝明得知后,就琢磨着用别的调料来替代酱油,他用白糖炒制糖色,再加上各种香料,做出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主席吃得那个香啊!   程汝明发现主席虽然是国家领导人,但生活却十分简朴,主席不喜欢山珍海味,而是喜欢家常菜,他不喜欢餐桌上的花里胡哨,而是喜欢实实在在的食物,程汝明深受主席这种作风的影响,他在烹饪的时候,也力求“好而不奢”,让主席吃得舒心又健康。   当然给主席做饭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儿,程汝明每天都要绞尽脑汁,想着法儿给主席改善伙食,武昌鱼要怎么做才好吃?红烧肉不放酱油咋办?面食又有什么新花样?这些问题,他一个也不含糊。   1958年程汝明接到通知,调到中南海丰泽园,专门为毛主席一家做饭,从此,他和主席的另一位厨师李锡吾,形成了一对黄金搭档,一个主攻面食,一个主攻菜肴,一个是中餐高手,一个是西餐能人,在这两位大厨的精心烹制下,主席的餐桌丰富多彩,营养美味。   在中南海工作的日子里,程汝明发现主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主席从不刻意摆架子,对身边工作人员一视同仁,程汝明时常能看到,主席和大家一起谈笑风生,讨论国家大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危机也悄然而至,国民党特务活动猖獗,对毛主席的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程汝明不得不采取一个特殊的措施:每天做完菜,立刻销毁菜谱!   为了防止菜谱泄露,被不法之徒利用,程汝明每天都要把写好的菜单烧掉,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承载着他对主席安全的深深忧虑,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厨师的职责,更是一个共和国卫士的使命。   在丰泽园的日子程汝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主席制定饮食方案,主席每天都在为国事操劳,常常废寝忘食,程汝明就悄悄地在饭菜里加入一些滋补的食材,像是鸡肉、鱼肉之类的,让主席在不知不觉中补充营养。   转眼间程汝明已经在主席身边工作了近20年,这20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也见证了主席鬓边的白发日渐增多,晚年的主席身体大不如前,再也吃不了辛辣刺激的食物,程汝明就变着花样儿给主席做清淡可口的菜肴,像是鸽子汤、糙米粥等等,让主席吃得舒服,还不伤身体。   1976年,毛主席与世长辞,程汝明万分悲痛,他感觉自己失去了一位亲人,他回想起自己为主席工作的点点滴滴,那些欢声笑语,那些汗水泪水,都化作了永恒的记忆,他明白,自己能为主席服务,是此生最大的荣幸。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冷山冷山

冷山冷山

冷山冷山,欢迎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