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国民党少将观察员在延安视察半年后向蒋介石呈递了一份视察报告。蒋介石阅后,震惊之余,亲自为报告做注后要求发给少将以上军官阅读。
如果您现在去查阅徐复观其人的资料,能够得知这是一位专研中国古代哲学的大思想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然而,您有所不知,这位大哲学家其实原本是一位舞刀弄枪的军人,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接受过正规科班军事教育。
那个年代,无数仁人志士在接受进步思想洗礼后都选择投笔从戎,放弃学业、举起刀枪,决心用自己的鲜血与牺牲为祖国与人民杀出一条进步革新之路。然而,徐复观却逆时代浪潮而行。他出身行伍,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接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却在四十一岁那年脱下军装重新回到学校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决心以文化救国。
在那个国家蒙难、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土尚且难存,他却选择弃戎执笔,在当时饱受非议。然而,后来,随着他在学术界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所做出的一系列卓越贡献,人们开始重新评价并思考徐复观当年所做出的反常举动。
要说是什么启发他选择背道而驰,则不得不提起1943年,徐复观以国民党少将军衔任军令部联络参谋到延安考察一事。一趟延安考察,让徐复观思考颇多,考察结束他为蒋介石写的一份考察报告也获得蒋介石肯定,被下发全国全军参阅。
青年时代,徐复观的人生之路与一般进步革命者别无二致,在新式学堂接受进步思想启蒙后便开始从事反清运动。1926年,北伐革命军以广东为根据地向北讨伐军阀,统一中华、再造共和。革命军行至徐复观之湖北老家时,徐复官受革命进步思潮影响参加北伐革命军。
后因文武双全、成绩优异,1928年,徐复观被派往日本学习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知识,学成回国之后好为祖国建设一支精强军队。3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仅剩一年就可拿到文凭毕业的徐复观气愤之下放弃学业,提前回国。
虽然并未拿到正式文凭,但有三年日本镀金经历就已胜过彼时国内大部分行伍军人。要知道,当时的国民党军可是混杂了大量土匪、强盗与旧军阀,真可谓泥沙俱下。蒋介石对这位高材生厚爱异常,屡屡选拔、着意培养之。
1943年初,国共之间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双方为解决矛盾、澄清误会以继续一致抗日决定互相派驻代表,在日本系统学习过社会主义知识的徐复观便被蒋介石派往延安考察调研。
来延安之前,徐复观原本对社会主义抱有深厚成见。他从小接受传统国学教育,在日本留学时,日本也有浓厚的反赤氛围;老师虽然系统介绍过社会主义,但全从批判角度。来之前,社会主义在徐复观心中无异于洪水猛兽。然而,半年延安生活却让他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之变化,也让他做出背离时代的奇异举动。
徐复观发现延安人民全是自觉自愿支援前线,生活生产热情都异常高涨。这种充满活力的生活图景在国统区根本不能一见,在国统区,百姓完全是在枪口威胁之下才不得不缴租、服兵役。这也是为什么红军人数少但战斗力强,而国军看似庞大却动辄失败。
究其原因,徐复观总结为两点。其一,延安农民多自耕农、少佃农,即便是佃田,延安当局也用各种方式规劝地主减租减息,当地阶层矛盾比较缓和,都愿意为一致抗日、驱逐侵略者贡献力量。
其次,徐复观认为须归功于延安红军本身纪律严明,并不像国军那般粗鲁野蛮、常常打家劫舍。延安红军态度温和、买卖东西当时结账,在百姓中声誉良好,百姓因此愿意追随。
延安之行让徐复观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并非洪水猛兽,反而是一剂精神良药,他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找出这样一剂良药来为国军所用,因此选择放弃行伍、从事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