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山东一位大娘给八路军做了小米饭,饥饿的战士们狼吞虎咽。然而,他们突然发现不对劲,随后含泪对大娘说:“您不能欺骗我们啊……” 1940年,山东费县,一个叫方兰亭的大娘,用她那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丈夫是个地下党员,早年被叛徒出卖牺牲了,留下她和年幼的女儿小兰相依为命。那时候,抗战打得正激烈,村里物资匮乏得不行,野菜、糠皮都成了救命的口粮。方兰亭日子过得苦,可她心里明白,前线的八路军战士更苦,他们是拼了命在保家卫国。 那年冬天,一群八路军战士路过她家门口,一个个饿得脸色发白,走路都打晃。方兰亭看着这些年轻人,心里不是滋味。她想给他们弄点吃的,可翻遍家里,连一粒像样的粮食都找不着。野菜糠皮顶不了饿,她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候,她做出了一个让人揪心的决定——去村尾地主刘财发那儿换点粮食。 刘财发这人,家里囤着不少粮食,可吝啬得要命,从不接济乡亲。方兰亭咬咬牙,带着小兰去了他家。她低声下气地求他,愿意用小兰换一袋小米。刘财发冷笑一声,觉得占了大便宜,就点头答应了。方兰亭忍着泪,把小兰交到他手里,换回一袋沉甸甸的小米。 回到家,她赶紧生火,把小米煮成了一锅香喷喷的饭。战士们围着桌子,吃得那叫一个香,脸上总算有了点笑模样。可吃着吃着,有人觉得不对劲。这村子穷得叮当响,哪来的这么多小米?更奇怪的是,刚才还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的小兰咋不见了?战士们心里起了疑,开始问方兰亭粮食哪来的,小兰去哪了。 方兰亭支支吾吾,说小兰去了亲戚家,粮食是攒下的。可她那躲闪的眼神和憋不住的泪水,哪瞒得过这些精明的战士?他们追问了几次,方兰亭实在撑不住了,哭着说出实话:她把小兰给了地主,才换来这袋小米。 战士们一听,全都愣住了。碗筷放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他们不是怪大娘骗他们,而是心疼她为了让自己吃饱,竟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他们咽不下这口饭,更接受不了这种牺牲。战士们当场决定,不能让大娘的女儿就这么没了。他们凑钱,有的掏出身上仅剩的几个铜板,有的跑去村里借,总算攒够了赎金,硬是把小兰从刘财发手里要了回来。 小兰回到方兰亭身边,大娘抱着女儿哭得喘不过气,对战士们千恩万谢。这事传开后,附近村子都知道了方兰亭的故事。她一个普通农妇,用自己的血泪支持抗战,而八路军也没让她白白牺牲。这份情谊,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 那时候,抗战不光是前线打仗,后方的老百姓也拼尽全力。方兰亭这事,不是她一个人在干,像她这样默默付出的普通人多得数不过来。有的捐粮食,有的送衣裳,有的甚至把自家孩子送去当兵。八路军能撑下去,靠的就是这些人的支持。方兰亭用行动告诉大家,啥叫“人民战争”——不是光靠枪杆子,还有无数颗滚烫的心。 战后,方兰亭还是老样子,过着清苦日子。小兰长大了,当了村里的老师,常跟学生讲她妈的故事。她想让孩子们知道,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老一辈人用命换来的。方兰亭晚年没啥钱,可她从不觉得自己吃亏。她常说,能帮上战士们一把,这辈子值了。 再说说刘财发这号人。他不是啥正面角色,吝啬自私,仗着有粮食就欺负人。可他也反映了那时候的现实——总有些人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死活。方兰亭找他换粮食,不是因为他好,而是实在没辙。这也让人明白,战争不光是打敌人,还要跟这些“内鬼”斗。 方兰亭的故事,后来成了历史里的一页。不是因为她干了啥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她代表了那时候无数普通人的付出。她没啥文化,没啥钱,可她有颗真心。这心,比金子还值钱。历史书上英雄多,可这些默默撑起后方的人,才是真顶梁柱。 她晚年清贫,可从不抱怨。她觉得自己没白活,这心态也挺牛的。搁现在,咱有时候为点小事就嘀咕半天,可她呢?那么大的苦都扛过来了,还觉得自己赚了。这不光是苦中作乐,更是种信念。她信抗战能赢,信战士们能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事实证明,她没信错。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6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