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
昏黄的油灯照在大宅的廊道上,潘家府邸内外笼罩在紧张而不安的气氛中。外面日军的脚步声愈来愈近,逼近了潘家最后的防线。
丁达于(潘家孙媳)站在大厅中央,握紧双手,心中却异常冷静。她早已做好了准备——那两个大鼎,祖父临终前托付给她守护的宝物,已经深深埋藏在无人知晓的地方。
大门被强行推开,几名日军军官带着人冲了进来,嚷嚷着搜寻潘家的财宝。丁达于没有流露出任何慌乱,只是冷冷地站在原地,注视着他们把厅堂翻得乱七八糟,直到最后他们一无所获,灰溜溜地离开。
丁达于望着远去的背影,终于松了一口气。她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未来的路依然艰险重重。但她明白,作为潘家的守护者,她绝不能让这些国宝落入敌人之手。祖父的嘱托,是她这一生的责任。
1925年。苏州的初春,潘家的大宅内却笼罩着阴沉的气氛。作为苏州赫赫有名的潘氏家族掌门人,潘祖年正躺在床上,病情每况愈下。
他已感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叫来了家中的孙媳丁达于——一个自丈夫早逝后便坚毅守寡的年轻女子。丁达于的面容虽带着一丝稚嫩,但眉宇间早已充满了刚毅。
“达于,我死后,家中必将风雨飘摇。那些觊觎家族财富与宝藏的人不会放过你。但记住,无论如何,这两个大鼎绝不能落入外人之手。”潘祖年喘着气,艰难地将最后的话交给了她。
“我明白,爷爷。”丁达于坚定地点了点头,心中早已下定决心。
这两个大鼎,分别为大克鼎和大盂鼎,乃是潘家世代相传的镇宅之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自清朝末年,潘家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将这两件宝物从北京千里迢迢运回苏州,便一直视为家族最为珍贵的藏品。随之而来的也不仅是名声,还有无尽的贪婪和威胁。
丁达于从小在潘家长大,深谙家族的兴衰起伏,也明白祖父的交代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责任。丈夫早逝后,她迅速成熟,成为潘家实际的女主人。面对外界无数次试图收购或强夺家中珍宝的企图,她以沉稳与智慧应对。
清末的动荡局势下,军阀、商贾、乃至外国收藏家都曾慕名而来。甚至清末重臣端方也曾多次试图“借”走这两尊宝鼎,但都被丁达于婉拒。一次,一个富有的外国收藏家开出了巨额资金和一幢洋楼,企图换取潘家的宝鼎。丁达于微笑着送走了对方,心中却更加警惕。
真正的危机出现在1937年。随着日军的入侵,苏州的大地也陷入了战火。丁达于意识到,潘家这座屹立百年的大宅,必将成为日军觊觎的目标。
她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大鼎深埋于地下。夜深人静时,她带着家中最可信赖的两名木匠,将宝鼎装入特制的木箱中,小心翼翼地埋在后院的杂物房内。为了不引起注意,丁达于特意将木箱上面铺满杂物,确保没有任何人能发现它的踪迹。
如她所料,日军不久后便闯入了潘家。他们翻箱倒柜,威逼利诱,甚至使用酷刑,企图逼迫她交出宝鼎的下落。但丁达于始终咬紧牙关,坚称宝物早已不在潘家。
潘家经过了七次搜查,均未能找到宝鼎的踪迹。敌人无功而返,而丁达于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折磨。面对日军的残酷,她依然没有动摇,甚至在最危险的时刻,还利用假情报引导日军向其他地方搜索,成功保护了宝鼎。
1944年,潘家的后院开始下陷,埋藏多年的木箱开始腐烂。丁达于意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些珍贵的文物可能会因此受损。她暗中找来家族信任的亲人,用最小的动静将大鼎重新取出,藏在另一处更加隐蔽的地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丁达于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她深知,只有在新中国的保护下,这些文物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经过多番考虑,她决定将宝鼎捐献给国家。
1951年,丁达于亲手将大盂鼎和大克鼎交给了上海博物馆。她拒绝了政府提出的巨额奖励,只要求得到一份象征性证书。对于她来说,家族的责任已经完成,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祖父的嘱托和中华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