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4-23 17:43:15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很可能是新一轮博弈!在他临终前拉着拉着许鹿希的手提出了一个要求,听到要求的许鹿希泪如雨下。 1985年夏天,北京医院的走廊里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许鹿希站在手术室门口,手指头不自觉地绞着衣角,墙上的挂钟滴答响,每一声都像敲在她心尖上。 她男人邓稼先刚被推进去,说是直肠上长了东西要切开来看看。许鹿希心里存着三分侥幸,总盼着是场虚惊。 手术室门一开,医生端着个白瓷盘出来,盘子里躺着截肠子,许鹿希伸手一摸,淋巴结硬得像小石子。 这五十多岁的女教授当时就站不稳了,扶着墙慢慢往下滑。她知道,这回老天爷不给留活路了。 病房里,邓稼先倒是平静,床头堆着半尺高的文件,钢笔水洒在病历单上染出蓝印子。护士来换药时总念叨:“邓院长,您得歇着。” 他总摆摆手,枕头底下还压着没写完的信。这病来得凶,可核武器的事儿等不起啊。 那会儿国际上刮着股邪风,美国苏联吵吵着要全面禁止核试验。邓稼先心里明镜似的——那俩大国早做了上千次试验,技术到顶了。 咱们才三十来次,正是往上蹿的时候。要真让人家把路堵死,这些年攒下的家底就得打水漂。 许鹿希见过丈夫工作的样子,直肠切了坐不住,医生给找了个汽车内胎当垫子。邓稼先就悬空架在轮胎上,疼得满头汗珠子往下滚,手里的铅笔愣是不带停。 写好的稿子交给同事胡思得,改一稿送回来,他戴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抠。 有天夜里,邓稼先突然攥住妻子的手。化疗让他瘦得皮包骨,手心却烫得像块炭。“那份建议书,比咱俩的命金贵。”许鹿希眼泪啪嗒掉在床单上,她懂,这是要把命押在国家前程上。 建议书递上去那天,邓稼先破天荒要出去转转。许鹿希借了轮椅,推着他往天安门去。长安街上车来人往,卖冰棍的老太太摇着铃铛。 邓稼先眯着眼看人民英雄纪念碑,忽然问:“三十年过去,还有人记得咱么?”许鹿希嗓子眼发堵,使劲点头。她看见丈夫笑了,眼角皱纹堆成花。 最后的那些日子,镇痛针从四小时一针缩到两小时。邓稼先神志清醒时,总跟来探病的同事念叨:“得抓紧,得赶上。”有回疼得实在受不住,他拿钢笔在胳膊上画道子转移注意,白衬衫洇出墨点子。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了。临终前攥着的那句话,成了整个核工业部的座右铭——“别让人家把咱甩太远。”许鹿希按他交代的,把建议书封在牛皮纸袋里,转交时手都不带抖。 十年后的同一天,罗布泊的太阳毒得能晒脱皮,试验队老胡站在戈壁滩上做动员,话没出口先红了眼圈:“老院长在天上看着呢!”那天核爆成功的数据传回北京,研究所里老同志们对着邓稼先照片举杯,白酒洒了一桌子。 许鹿希后来整理遗物,发现个铁皮盒子。里头攒着住院时用的废笔头,还有个皱巴巴的党员登记表。 表上钢笔字歪歪扭扭地写着:“癌不怕,活一天干一天。”她把盒子擦得锃亮,摆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 如今走在九院的老楼里,还能听见人念叨“老邓”。新来的研究生都知道,资料室锁着份泛黄的建议书,边角磨得起了毛。那上头签着两个名字,承载着一个民族挺直腰杆的底气。 主要信源:(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邓稼先百年诞辰|临终嘱咐 “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0 阅读:441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01

用户14xxx01

2025-04-24 08:59

共和国脊梁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