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邓稼先的遗孀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她的95周年诞辰

醉美记录本人 2025-04-24 00:29:39

2023年8月,邓稼先的遗孀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她的95周年诞辰!没有鲜花也没有寿筵,仅有的贺礼,是侄子送来的祝寿字画。 95岁高龄的许鹿希由于身体不便,坐在轮椅上。虽然年事已高,许鹿希却神采奕奕,嘴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笑容。 今天是她的生日,侄子祝寿字画虽然礼轻,却意重,给她带来了由衷的欢喜。 许鹿希,1928年出生于上海,他父亲和叔叔都是声望远扬的医学专家。 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许鹿希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对医学专研刻苦,后来更是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学领域专家。 许鹿希一生淡泊名利,生活过得也很朴素,生日诞辰也不例外。 多年来,为了怀念逝去的丈夫邓稼先,许鹿希一直居住在这个只有六十平米的旧房子里,屋里的摆设还保留着丈夫去世前的模样,仿佛邓稼先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说到邓稼先,很多人会想到“两弹一星”,正是邓稼先等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之下,才有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我国第一颗氢弹。 这不仅是国家实力的提升,也是我们和平的保证。 然而,在邓稼先背后,有一个人默默的支持着他,给予他鼓励和帮助,替他操劳家里老小,那个人就是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 许鹿希和邓稼先两人是在北京大学里面认识的。彼时,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系助教,许鹿希为医学院大一新生。 两人在彼此接触中渐生情愫,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有着很多共同的话题。他们还有着相同的理想和抱负,那就是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 两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生活很是惹人羡慕。 1958年,邓稼先受命于国家机密任务,从此销声匿迹,隐姓埋名。出于国家机密,许鹿希甚至连丈夫在哪里都不清楚。 对于流言蜚语,许鹿希没有给予理会,她深知丈夫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她一心一意照顾着家里老小,精心抚育子女。 在这期间,她从事神经解剖学和人体解剖学,给国家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0年代初,许鹿希肩负重任,漂洋过海去往美国刻苦学习三个月,并最终掌握了神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回国后,她就着手于组织国内对这方法进行学习,除了聘请美国知名专家到场讲授,她还亲自组织技术示教。 参与学习的学者来自全国多所知名高校,这次学习,使得这一方法在全国快速推广起来,大大促进了我国神经解剖学的发展。 邓稼先在艰苦卓绝的戈壁滩中,每天潜心研究各项数据,写下的数据早已经堆积成山。他带领团队,在连喝水都成问题的沙漠里,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多年后,英雄归来,邻里乡亲都热烈迎接,许鹿希早已等候多时,这一刻,她等了二十八年。 两人相聚后,总算是家庭圆满了。他们之间互相倾述着彼此的经历,有说不完的话。 然而,好景不长。1986年,因为在研究原子弹和氢弹期间受到不少的核辐射,导致他身患重病,而他与妻子团聚还不到两年。 许鹿希好不容易和丈夫阖家欢乐,如今却天人两隔,换作是谁都难以接受。 处理完后事,政府曾经劝她搬进更宽敞舒适的住所,但是被她拒绝了。她选择呆在了这六十平米的旧房子里。 这间房子,承载着她的一生。她与邓稼先在这里相濡以沫,在这里见证子女的成长,在这里工作生活。 大半辈子的点点滴滴都在这房子里,这里有太多的回忆了,她不舍得搬走。 邓稼先和许鹿希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也不负他们当初的理想与抱负。新中国正是在无数个“邓稼先”、“许鹿希”默默付出下,才有了我们繁荣昌盛且和平的今天。 请让我们致以他们最崇高的敬意,感恩他们为祖国的付出,同时,我们也应当给予那些坚守岗位,为祖国挥洒年华和汗水的无数英雄们给予最诚挚的谢意。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0 阅读:0
醉美记录本人

醉美记录本人

胡思不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