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八个南京农民用7天时间挖了戴笠的坟,将他仅存的焦尸挫骨扬灰。伟人听后

寻墨阁本人 2025-04-24 16:08:48

1951年,八个南京农民用7天时间挖了戴笠的坟,将他仅存的焦尸挫骨扬灰。伟人听后很不快:不要把它搞掉嘛! 戴笠出生于浙江江山县,因与蒋介石同为浙江老乡,很快得到重用。蒋介石一向器重江浙派人物,这种地缘关系为戴笠的崛起提供了独特优势。凭借机敏的头脑和忠诚的表现,戴笠迅速成为蒋介石的心腹,最终担任了侍从副官这一重要职位。 军统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最初只是蒋介石身边的一个小型情报组织,主要负责收集敌对势力的情报。随着国民党统治范围扩大和内忧外患增多,这个组织逐步发展壮大。 戴笠以惊人的组织能力,将军统打造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庞大情报网络。从城市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军统的触角无处不在。 到了抗战后期,戴笠手下的军统已拥有两万名经验丰富的特务。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还控制着"中美合作所"、"忠义救国军"等机构,总人数高达二十万。 "军统特务"这四个字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成了恐怖的代名词。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军统特务残酷手段的故事。他们不仅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残酷迫害,对普通百姓的恐吓和控制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随着军统势力的不断膨胀,蒋介石的警惕心也日益增强。1946年春天,戴笠正在北平处理针对共产党的事务时,突然收到蒋介石的电报,要求他返回重庆参加"七人会议"。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高层会议,但实际上,蒋介石已经决定要削弱军统的力量,将其拆分重组。 得知此事,戴笠深感事态严重。作为一个情报头子,他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发出了一封措辞谦卑的电报,引用了"煮豆燃箕,相煎何急"的典故,试图以忠诚和服从来打动蒋介石。 尽管如此,戴笠还是按照命令,于次日上午九时左右搭乘了222号飞机离开天津。然而,他的目的地并非蒋介石所在的重庆,而是选择先飞往上海。 当天,南京地区正经历一场大暴雨。222号飞机在上海无法降落后转飞南京,却遭遇了严重的雷雨天气。南京机场指挥塔内的工作人员紧张地与飞机保持联系,但通讯状况极差。地面救援队已经做好准备,但他们根本无法确定飞机的具体位置。经过近一小时的艰难通讯后,南京机场在十二点半突然失去了与飞机的联络。 戴笠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说法与"九龙宝剑"有关。这把曾属于乾隆的宝剑,后来辗转落入军统北平站站长马汉三手中。当戴笠发现马汉三不仅贪污还与日本人勾结时,虽表面上说要重用他,但马汉三知道,按照军统的规矩,自己难逃一死。于是,马汉三可能选择先发制人,在戴笠的飞机上安装了炸弹。 无论真相如何,戴笠的死对国民党而言都是一个沉重打击。蒋介石亲自为戴笠选择了南京紫金山灵谷寺后的一处地点安葬,紫金山是南京第一风水名山,明太祖朱元璋和民国总统孙中山都曾在此安葬。 为防止戴笠的坟墓被人掘开,军统少将沈醉采取了特殊措施。他们将戴笠的残骨和烧焦的"九龙宝剑"放入棺材后,用大量水泥将整个墓穴填满,使棺材与墓穴成为一个难以破坏的整体。 1951年的南京,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和新政权的巩固,民众对旧势力的清算热情高涨。曾经的国民党要员及其遗迹,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戴笠的墓地被当地民众发现,并引发了一场自发性的行动。 八名南京农民决定铲除这个臭名昭著的特务头子的坟墓。然而,当他们来到紫金山灵谷寺后的墓地时,却发现这并非普通的坟墓。由于沈醉的特殊设计,整个墓穴已经被水泥封固,形成了一个几乎坚不可摧的整体。面对这个"铜墙铁壁"般的墓穴,普通的挖掘工具几乎无效。 但他们轮番上阵,使用锄头、铁锹和撬棍,一点一点地凿开坚硬的水泥。这项工作异常艰难,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巨大的体力付出。就这样,八个农民连续奋战了整整七天,才最终打开了戴笠的墓穴。 当时亲身经历了这一事件的刘维才后来回忆道:"当时的戴笠棺材中一片狼藉,棺材内有烧焦的残骨,左轮手枪一支,九龙宝剑一把,还有两个皮鞋后跟。那把九龙宝剑,已经被烧变形了,一开始还以为是一把刺刀。"这些挖坟的农民将戴笠仅存的焦尸和随葬品一股脑倒进了墓前的池塘,实现了对这位特务头子的最终"处决"——挫骨扬灰。 1953年2月,毛泽东在视察南京时,突然向陪同人员询问戴笠墓的情况。当地工作人员面面相觑,最后如实相告:墓已被民众废除。听到这个消息,毛泽东显得有些惋惜,他表示:"不要把他搞掉,留作可以当反面教员嘛!"

0 阅读:84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