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7岁的少女郭翼青被父亲强逼嫁给54岁的程潜,一个结过三次婚的老男人。她拼死反抗,甚至拿剪刀抵着脖子,可还是逃不过花轿。谁能想到,新婚之夜却成了转折点——她从满心绝望到彻底改变想法。 1936年,民国时期,社会风气在老传统和新思想之间晃悠,像个不倒翁。郭翼青,1919年生,南边一个普通人家出身,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吃穿不愁。她从小就聪明,喜欢读书,哪怕是邻居扔来的一本破书,她也能翻得滚瓜烂熟。可她爹是个老派商人,觉得女孩子读啥书啊,迟早要嫁人,学点针线活就够了。所以郭翼青偷偷摸摸看书,经常被爹逮住收拾,连书都被藏起来。她那时候估计也憋着一口气,但没啥办法,毕竟家里还是爹说了算。 程潜呢,1882年生,比郭翼青大了整整37岁。这家伙年轻时当过兵,跑过不少地方,身上有股子硬朗劲儿。1936年他54岁了,之前结过三次婚,但都没啥好结果,一个人过日子。他不像一般老男人那么死板,接触过新式教育,偶尔还翻翻报纸,知道点外面的新鲜事。虽然年纪不小了,可身体还硬朗,日子过得简单但不邋遢。按说这种人条件不算差,可在郭家眼里,主要是看中他有点身份,能攀上这门亲。
那年夏天,郭父决定了,把郭翼青嫁给程潜。郭翼青听到这消息,整个人都懵了。她跑去跟爹吵,眼泪哗哗往下掉,可郭父压根不听,桌子一拍就定了调。她急了,第二天抓起剪刀对着自己脖子喊不想嫁,家里人赶紧抢下来,手腕上还留了道红印子。她娘也在旁边劝,说啥命苦也得认,胳膊拧不过大腿。郭翼青最后没辙,被硬塞进花轿,眼泪还没干轿帘就放下来了。那一刻,她估计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 新婚之夜,事情却起了变化。程潜不像她想的那样,是个蛮横的老头。他没摆架子,进屋后还给她倒了杯水,聊起了她平时干啥。郭翼青本来不想搭理,可程潜提到书,她眼皮一抬,发现这人居然不反对她读书,还说自己那有几本能给她看。她心里估计有点意外,慢慢就聊开了。那晚之后,她发现程潜跟她爹那种老顽固不一样,至少在她喜欢的事上,没那么堵着。 婚后日子过得没那么吓人。程潜靠军饷过活,省吃俭用还给她买了纸笔,偶尔弄点书回来。郭翼青喜欢读书写字,程潜就让她搞,也不干涉。她学问多了,还反过来教程潜认字。这老家伙学得慢,写个名字歪歪扭扭,但也不恼,还挺乐呵。过节的时候俩人一块包饺子,程潜手笨老弄破皮,自己吃下去也不嫌弃。日子不富裕,可过得踏实,慢慢地,郭翼青觉得这男人没那么讨厌,甚至有点靠谱。
时间一晃三十多年,郭翼青从少女熬成了中年妇女,程潜也老了,走路得拄拐。他们还是住那老宅子,日子平淡但有滋味。村里人常听郭翼青聊当年的事,她说自己当初只想跑,谁知道后来过得还行。程潜听着就笑,俩人吵归吵,但互相搭把手,一块儿对付日子。邻里听着都觉得这俩人挺有意思,岁数差那么多还能处这么久,传开了成了一段故事。 这事得从头掰扯清楚。郭翼青开始为啥不乐意?年纪差太大,程潜结过三次婚,她爹还硬逼着,谁搁这不慌啊。她拿剪刀拼命,不是闹着玩,是真觉得没路了。可为啥新婚之夜她想法变了?不是啥浪漫戏码,程潜没啥惊天动地的魅力,就是实诚,没把她当摆设。她喜欢读书,他不拦着,还支持,这点估计戳中她了。俩人后来越来越合拍,不是因为程潜多牛,而是他懂点尊重,没把她当工具使。 再说程潜,他也不是啥完美人物。三次婚姻没成,说明他也不是省油的灯,可能脾气硬,也可能运气差。但跟郭翼青在一块,他愿意收敛,肯配合,这就够了。郭翼青呢,从小被爹管着,嫁人后反倒有了点自由,程潜没压着她读书,还挺鼓励,这对她来说可能是条新路。她从绝望到接纳,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是日子一天天磨出来的。 这故事听着玄乎,但没啥魔法。民国那会儿,这种强迫婚姻多得是,郭翼青算运气好的,碰上个不太糟的男人。她爹那号人就不提了,老脑筋,逼女儿嫁人就为攀高枝,啥都不管她愿不愿意。可这婚姻能成,也不是靠运气,是俩人后来都妥协了点,搭伙过日子,硬是把苦日子熬出了点甜味。爱情?不好说,可能有吧,但更多是互相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