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4月,戎马一生的彭大将军已经变成了“145号”,他穿着破旧的黑薄棉衣,蹬着露脚趾的破棉布鞋在病房中不甘的怒吼,当时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痛疼难忍,只能用牙咬破被子、床单,但他却抗拒着治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首诗是对彭德怀的高度评价。彭德怀一生戎马倥偬,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在和平时期,他又投身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严于律己的作风,几十年如一日,克勤克俭,不搞特殊,是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杰出代表。 像其他的十大元帅一样,彭德怀也出自贫苦之家。尽管全家无米下锅,他依然宁愿饿肚子也不愿向地主求情。当家里没米时,他不怕困难,每天上山砍柴,靠卖柴火赚来的钱买米。在他13岁那年,彭德怀不得不下煤矿工作,抽水、拖煤,矿工们在肮脏阴暗的环境中工作,尽管如此,他依然不畏艰辛。彭德怀的童年生活在贫困和不公中度过,这些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剥削阶级的种子。 1916年3月,彭德怀投身湘军,成为一名二等兵,并迅速升任班长、排长。然而,军阀割据和军队腐化的现象令他感到愤怒,彭德怀对于旧军队的理想破灭。他的部队在北伐军中以良好的军纪和强大的战斗力著称。彭德怀始终坚持严肃简朴的生活作风,坚决不接受公馆、不吃请、不嫖、不赌,这些做法让他在部队中声名远扬。 正因如此,彭德怀的思想和行为引起了中共党组织的关注。南(县)华(容)安(乡)特委与他取得了联系,开始为他提供思想上的支持和引导。
1974年4月的北京,春寒料峭。301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内,一位身着破旧黑薄棉衣的老人正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他蹬着一双露出脚趾的破棉布鞋,在病房中来回踱步。这位老人的病号牌上只写着一个冷冰冰的数字:"145号"。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病号背后,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共和国元帅——彭德怀将军。 在这个春天,彭德怀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他的全身,带来难以想象的剧痛。面对这样的痛苦,这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将军却显得异常倔强。他拒绝接受止痛药物,也不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当疼痛来袭时,他只是咬紧牙关,有时痛得实在忍受不住,就用牙齿死死咬住被子和床单。 医护人员们都知道,这位老人不仅是在与病魔抗争,更是在与命运抗争。每当他因疲惫而停止怒吼时,整个病房就会陷入一种压抑的沉寂。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时,已经习惯了疼痛的彭德怀往往已经醒来。他固执地拒绝穿上医院统一配发的病号服,始终裹着那件破旧的黑薄棉衣。这件衣服就像是他最后的倔强,也是他与过去的唯一联系。 白天,彭德怀很少躺在床上。即便是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能站就不坐,能坐就不躺。医护人员送来的药物,他往往都置之不理。在他看来,这些药物不过是暂时的麻痹,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当护士们劝说他配合治疗时,他总是摇头,有时还会发出几声低沉的冷哼。
从1930年到1931年,彭德怀参与指挥了三次反围剿战役,并接连取得胜利。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被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了革命战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那骁勇善战的形象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很多没有见过彭德怀的人,都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 有一次,刚被分配到三军团总指挥部的红军战士颜甫,便向彭德怀的警卫员毛正武询问:“彭总指挥长长什么样?”毛正武笑着回答:“如果只看穿戴,他和我们这些大老粗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满嘴络腮胡子。”正说着,一个身材魁梧、满脸胡须的军人大步走了过来。毛正武低声说道:“他就是彭老总。” 颜甫第一次见到彭德怀时,十分惊讶。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位红三军团的总指挥,穿着和普通的红军战士没什么区别,头戴一顶旧红军帽,身穿一套灰布衣,裤子上还有补丁,脚穿一双麻草鞋。作为国防部长,彭德怀常常到部队调研,并要求部队的领导干部“尽可能和士兵在一起”,并且“要多为战士们想想”。 彭德怀早在革命初期便立下志愿,要为劳苦大众争取幸福,并决心为人民赴汤蹈火。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认为人民是天,百姓是地。无论发生什么,他从未忘记人民对他的恩情。即便遭受错误批判,他也始终毫不退缩,直言不讳地为人民呼吁。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干部:“我们革命干部要像扫帚一样,随时为人民服务,谋取人民利益,而不是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高看我们、抬高我们。”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依然保持着简朴的作风。他政务繁忙,经常外出视察,每次出发前,他都会要求身边工作人员牢记“四个不准”:一、每到一地,不准要求当地人接送;二、在任何地方吃饭,不准请客;三、不准要人代买东西,如果送上门来,也要婉言谢绝;四、参观时不准前呼后拥地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