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能长期保持国泰民安?美国教授白鲁恂一针见血的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他们的凝聚力源于文化而非民族或宗教,这是西方难以理解的。 这话听起来玄乎,其实拆开看很简单。中华文明就像一棵盘根错节的老树,根系扎得深,枝叶才能茂盛。别的国家靠宗教或民族认同感凝聚人心,中国则是靠文化这根看不见的纽带。五千年来,不管朝代怎么变,汉字没变、儒家思想没变、家国情怀没变,这些东西早就刻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 举个例子,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四千年前,黄河泛滥成灾,大禹带着百姓用了十三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洪水治住。这个故事表面看是治水,其实是在讲中国人骨子里的集体主义。为了整个族群的生存,个人利益可以暂时放下。这种精神在后来的历史中反复出现,比如汉代的昭君出塞、宋代的岳飞抗金,直到今天的抗疫斗争,都是同一个文化基因的延续。 再看郑和下西洋。六百多年前,明朝派郑和率领两万多人的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这可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半个多世纪,而且郑和的船队没有烧杀抢掠,而是带着丝绸、瓷器去交朋友。在爪哇岛,郑和调解了当地两个部落的冲突;在锡兰山,他给佛寺布施财物。这种以和为贵、互利共赢的外交方式,就是中国文化 "协和万邦" 理念的实践。相比之下,西方航海时代的殖民扩张,完全是另一套逻辑。 有人说,文化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就能让国家稳定呢?看看中国的历史就明白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今天,中国分分合合几十次,但每次分裂后都能重新统一。为什么?因为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就算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也都接受了汉文化,自认为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这种 "大一统" 思想,就像一根绳子,把五十六个民族紧紧绑在一起。 对比其他国家,日本靠 "效忠天皇" 凝聚人心,以色列靠犹太教的 "天选之子" 意识,印度则长期受种姓制度束缚。这些文化传统要么容易导致极端主义,要么加剧社会分裂。而中国的 "道" 和 "德" 讲究的是和谐共生,比如孔子说 "和而不同",孟子讲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让中国社会既有秩序又不失活力。 现代社会,中国文化依然在发挥作用。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能迅速控制住疫情,靠的不仅仅是强大的组织能力,还有文化里的集体主义精神。武汉封城时,全国四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普通老百姓自觉居家隔离,这些都是 "家国一体" 观念的体现。反观一些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结果疫情失控,这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结果。 还有 "一带一路" 倡议,本质上也是文化输出。中国在沿线国家建学校、修铁路、搞贸易,不是为了控制别人,而是想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这种 "美美与共" 的理念,和西方的零和思维完全不同。现在很多国家愿意和中国合作,除了经济利益,也被这种文化价值观所吸引。 当然,中国文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让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但中华文明有个特点,就是能不断自我更新。从 "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的科技创新,中国一直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色。 有人担心,现代化会冲淡传统文化。其实不然。看看现在的年轻人,穿汉服、听国潮音乐、用短视频传播非遗文化,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故宫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几十亿,河南卫视的 "唐宫夜宴" 火遍全球,说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和现代社会融合。 最后说说台湾问题。为什么台湾很多人不愿意回归?除了政治因素,文化认同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民进党搞 "去中国化",篡改历史教科书,就是想割断台湾和大陆的文化纽带。但文化的力量是割不断的,每年春节台湾同胞回大陆祭祖,年轻人追大陆的影视剧,这些都是文化认同的自然流露。 中国能长期保持国泰民安,不是靠武力威慑,也不是靠经济制裁,而是靠文化这根看不见的纽带。它就像空气一样,平时感觉不到,一旦失去就会窒息。这种文化凝聚力,让中国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始终保持航向,也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中国为何能长期保持国泰民安?美国教授白鲁恂一针见血的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
阿智通鉴
2025-04-26 08:30: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