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金庸找到朱玫想复婚,可朱玫却冷冷丢下一句:“想复婚不可能,你到底还是活成了你的表哥。” 1976年,一场悲剧如同一道闪电,击碎了金庸和朱玫维系了二十年的婚姻。他们19岁的长子查传侠因失恋,加上父母关系紧张,选择了离开人世。这个沉重的打击,成了压倒这段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失子之痛让两人无法相互安慰,反而使隔阂更深。金庸心里五味杂陈,既有对儿子无尽的思念,也有对婚姻的迷茫与自责。他独自一人常去"蜜月吧"喝闷酒,在那里与服务员林乐怡倾诉心事,却没想到这段忘年交最终变成了婚姻的转折点。 时光倒流至1956年5月1日,那天金庸和朱玫步入婚姻殿堂。朱玫原名朱露茜,是一名毕业于香港大学的女记者,与金庸是同一家报馆的同事。金庸钟情于她,特意为她改名为"朱玫",寓意"以文称王",显示出他对这段感情的重视。 婚后三年,凭借《书剑恩仇录》、《碧血剑》等小说声名鹊起的金庸,与老同学沈宝新合伙出资10万港币,在香港北角春秧街创办了《明报》。创业之初,《明报》只是一家小报,条件异常艰苦。金庸身兼社长和总编辑,而朱玫则是报社唯一的记者,同时还要照顾四个孩子。 为了省钱支持丈夫的事业,朱玫每天从九龙的家里做好饭菜,亲自送到报社给金庸吃。当时的《明报》经常入不敷出,有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但朱玫从未抱怨过,她始终坚信丈夫终将成功,期待着两人"白头到老,永享胜利果实"。 然而,1966年的一次偶遇改变了一切。在金舫酒店七楼的"蜜月吧",心事重重的金庸遇见了当时只有16岁的服务员林乐怡。那天,金庸一个人默默喝酒,什么也不吃。林乐怡出于好心询问他是否饿了,还主动说要请他吃一份火腿扒。没想到金庸真的接受了她的好意,吃完后甚至没有结账就离开了。 几天后,金庸再次光顾酒吧,还送给林乐怡一块价值2700港币的浪琴表作为回礼。从此,两人成了忘年交,金庸常常向林乐怡倾诉与妻子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推移,这段关系超出了普通友谊的界限。 朱玫最终发现了丈夫的外遇。一天,她跟踪司机来到金庸和林乐怡幽会的地方,当场撞见两人共处一室。愤怒的朱玫与金庸回到报社,在社长室内爆发激烈争吵,"乒乒乓乓"的声音和朱玫的怒骂声传遍整个编辑部。这场争吵,成了他们婚姻走向终点的开始。 签署离婚协议后,金庸心中突然泛起后悔。二十年的婚姻,四个孩子的抚养,以及共同创业的艰辛,这一切都在他脑海中浮现。他鼓起勇气,将离婚协议撕掉,找到朱玫表达自己的悔意,希望能够重新开始。 然而,朱玫已心灰意冷,只是冷冷地回应:"想复婚不可能,你到底还是活成了你的表哥。"这句话像刀一样刻在金庸心上。朱玫眼中,金庸辜负了她二十年的付出与陪伴,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那个曾经为了支持丈夫事业而变卖珠宝的女人,如今只剩下失望和决绝。 离婚半年后,金庸与小他二十九岁的林乐怡结婚。对于这段婚姻,金庸的好友倪匡持悲观态度,认为老夫少妻难以长久;而另一位朋友戴茂生却相信他们会天荒地老。现实证明,戴茂生的判断更为准确。金庸与林乐怡的关系如同父女,而林乐怡与金庸的两个女儿相处融洽,甚至比亲姐妹还亲密。 1995年,金庸突发心脏病。在最危险的那几天,林乐怡连续五十多个小时不眠不休地守在他身边。当医生说金庸双肾功能衰竭,可能需要移植时,林乐怡毫不犹豫地说:"用我的。"虽然最终没有进行手术,但这一举动足以证明她对金庸的深情。 与此同时,朱玫的生活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离婚后,她没有再婚,选择了独自生活。曾经《明报》的唯一记者,如今却在铜锣湾渣甸坊摆摊卖廉价手袋。当金庸的一位老员工在那里见到她并告知金庸后,金庸内疚不已,托人送钱给她。但朱玫骄傲地拒绝了:"我才不稀罕他的钱。" 1998年11月8日,朱玫因肺结核扩散病逝在香港一家医院,年仅六十三岁。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既没有三个孩子,也没有前夫陪伴。甚至为她领取死亡证明的,都只是医院的工作人员。朱玫的孤独离世,与金庸后来在众人瞩目中逝世形成了鲜明对比。 晚年的金庸常常回忆起与朱玫的往事,内心充满愧疚:"第一段婚姻,妻子负了我。第二段婚姻,我负了妻子。到如今,我仍然好难过!"这话语中透露出他对朱玫的亏欠和遗憾。
1976年,52岁的金庸娶了23岁的林乐怡,请好友蔡澜吃饭,不料蔡澜却吓得落荒而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