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个外宾参加国宴时,顺手拿走了国宝九龙杯,工作人员不知如何是好。周总理说:“我们给他表演一个魔术,让他自己拿出来!” 1971年的春夜,上海的外滩灯火通明,一场关于国宝的“失窃”风波即将上演。锦江饭店的宴会厅内,觥筹交错,36只仿汝窑九龙杯在烛光下泛着青瓷特有的温润光泽。 它们是景德镇匠人呕心沥血的杰作,每只杯壁上,九条金龙隐于云雾,唯有倒入清酒,金龙才会跃然浮现,宛如神迹。罗马尼亚访华团的27位外交官,正啧啧称奇地端详着这些杯子,脸上写满了惊叹。然而,宴会散场后,一只九龙杯却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这不是普通的杯子。汝窑,北宋皇室御用瓷器,存世不足百件,被誉为瓷中之王。1958年,景德镇一位老匠人耗尽心血,复烧出接近汝窑的青瓷珍品,上海特意定制了这套36只九龙杯,用于招待外宾,彰显中国文化底蕴。 可惜,老匠人交付作品后因车祸去世,这套九龙杯成了孤品,每一只都堪称国宝。工作人员清点餐具时,发现少了一只,宴会厅瞬间陷入紧张。地毯翻遍了,桌底找遍了,甚至连服务员的口袋都被检查了一遍,杯子却仿佛人间蒸发。 “怎么回事?”周恩来总理的声音在后台响起,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当时,他正在上海会见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忙碌的外交日程让他敏锐地察觉到工作人员的异常。负责人支支吾吾,额头冒汗,终于坦白:“总理,一只九龙杯……不见了。”周恩来眉心微皱,目光却依旧沉稳。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只杯子的事,更关乎国家颜面和中罗关系——罗马尼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五天就建交的友好国家,任何处理不当都可能掀起外交风波。 “你们全程录像了吧?查查。”周恩来语气平静,却点醒了众人。工作人员连夜调出宴会录像,画面中,一名罗马尼亚外交部文化秘书的动作格外显眼。他端着一只九龙杯,反复摩挲,眼神流露出痴迷。宴会尾声,他环顾四周,趁人不备,将杯子塞进了自己的手提包。那一刻,杯子上的金龙仿佛也黯淡了光泽。 真相大白,但新问题接踵而至。直接索要?对方是外交官,强硬态度可能让中罗关系蒙上阴影。沉默不管?国宝失窃,国家尊严何在?工作人员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周恩来却微微一笑,沉思片刻后说:“别急,我们给他表演个‘魔术’,让他自己交出来。”众人一愣,魔术?在外交场合玩魔术?总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次日傍晚,上海的文化剧场内,灯火辉煌。周恩来特意邀请罗马尼亚访华团和越南代表团共赏一场文艺演出。剧场里,丝竹声起,舞者翩翩,气氛轻松而热烈。演出高潮时,一位魔术师缓步登台,手持一个鎏金托盘,盘上覆着紫红色丝绸。 他微微一笑,掀开丝绸,三只九龙杯赫然在目,青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观众席上的外宾们发出一阵惊叹,掌声四起。没人知道,这三只杯子其实是仿制的道具,与真品略有差异,但在昏暗灯光下,足以以假乱真。 “诸位,接下来是真正的奇迹。”魔术师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手里多了一把道具手枪,“我开一枪,这杯子就会飞到某位观众身边。信不信?”外宾们半信半疑,目光紧紧锁定舞台。魔术师盖上丝绸,举枪朝罗马尼亚外交官的方向“砰”地一响。枪声未落,他掀开丝绸,托盘上只剩两只杯子!观众席沸腾了,纷纷猜测那只“消失”的杯子去了哪里。 魔术师不慌不忙,缓步走下台,径直来到那位文化秘书面前,笑着指了指他的手提包:“先生,麻烦打开看看,杯子是不是在里面?”剧场内一片哗然,众人催促着那位外交官打开包。文化秘书的脸色变了又变,额角渗出细汗。他意识到,自己昨晚的举动早已暴露,而中国人用如此巧妙的方式给了他一个台阶。 他苦笑一声,缓缓打开手提包,取出那只九龙杯,高高举起。金龙在灯光下闪耀,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知情的外宾还以为这是魔术的一部分,纷纷为“精彩表演”喝彩。 那一刻,文化秘书的尴尬被掌声掩盖,国宝九龙杯也完璧归赵。周恩来的“魔术”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让中罗关系毫发无损。演出结束后,罗马尼亚访华团负责人特意找到中方,表达了对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的感激,言语间满是敬佩。 这只九龙杯的故事,远不止于一次外交风波。它承载了汝窑千年文化的精髓,见证了新中国在1970年代外交舞台上的自信与智慧。 周恩来的应对,宛如杯中金龙,隐于无形却光芒万丈。1971年,正是中国重返联合国、迎来外交新局面的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卓越的外交手腕,为国家赢得尊重,也为和平共处的理念增添了生动注脚。 至今,汝窑青瓷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那场“魔术”,则成了周恩来外交智慧的经典一笔。
1956年,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恩来,刘嫂子在哪?”在
【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