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巡游途中,辒辌车突然发出阵阵难闻的恶臭,大臣纳闷:“皇帝怎么了?”这时丞相李斯吩咐在每辆车上放一堆臭咸鱼,此次巡游便成为史上空前绝后的最臭的队伍,充满神秘。
秦始皇的身世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成长背景和环境塑造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领导能力。战国末期,七雄并立,各国之间攻伐不止,秦国和赵国也在这种纷争中结下了复杂的关系。为缓和矛盾,秦昭襄王将孙子异人送到赵国邯郸为质。然而,这样的交换并未真正带来和平,反而因为长平之战加剧了两国的敌意。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军四十万,导致异人在赵国的处境更加艰难,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 异人原本并不受秦国内部重视,他是安国君的儿子,但既不得宠,亦非嫡长子,母子二人处境窘迫。此时,卫国商人吕不韦看中了异人的潜在价值,认为他是“奇货可居”,于是以重金贿赂安国君宠妃华阳夫人,令其收异人为义子,并改名子楚,从而获得更多支持。 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出生在邯郸。当时,赵国局势对异人非常不利,吕不韦将自己的姬妾赵姬献给子楚,赵姬后来生下了嬴政。随着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子楚也因华阳夫人的支持顺理成章成为了太子。不久,秦孝文王驾崩,子楚即位为秦庄襄王,而嬴政也由此成为了秦国的世子。 在嬴政的成长过程中,秦国国内外局势复杂,但这些经历使他从小就锤炼出坚韧的意志和超群的智谋。虽然有人认为秦始皇的成就“奋六世之余烈”,是承袭祖辈的基础,但这并未掩盖他自身的卓越能力。他统一六国、改革内政、建长城、修驰道,无不体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而在国内,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除去嫪毐、平定吕不韦的权势,更是彰显了其治理国家的非凡智慧。
公元前210年的夏天,一支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正在东巡途中。这是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队伍规模之大,远超以往。数百辆装饰华丽的车驾在官道上缓缓前行,马蹄声、车轮声此起彼伏。走在最前方的是数十名开道的士兵,他们手持长矛,威风凛凛。紧随其后的是秦始皇的御用辒辌车,车身以珍贵的绫罗绸缎装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支队伍本该威严肃穆,却在某一天突然出现了异常。起初是几个靠近辒辌车的侍从发现了一丝异味,随后这股难闻的气味越来越浓。大臣们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开口询问。毕竟在秦始皇的严苛统治下,任何不当的言行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更令人不解的是,每到用膳时分,太监们仍会按时将饭菜送入车中,朝廷公文也照常进出。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丞相李斯突然传下一道奇怪的命令:在队伍中每辆车上都要放置一堆咸鱼。这些咸鱼显然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腥臭。于是,整个车队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混合怪味,连道路两旁的行人都要捂着鼻子快步走过。 这支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辆辒辌车。作为当时最为先进的乘车工具,辒辌车的设计可谓巧夺天工。这种车辆并非寻常马车可比,它就像一间移动的小房子,里面不仅可以躺卧,还配备了处理政务的桌案。车厢四壁皆可开合,既能保暖,又可通风。这种设计让皇帝在长途跋涉中也能保持舒适,处理日常政务。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结束了持续数百年的春秋战国纷争,实现了天下一统。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全新时代,而始皇帝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开创了“皇帝”这一称号。大臣们称他“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以表彰他的卓越成就。然而,统一后的秦国面临着庞大的治理挑战,关于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丞相王绾提出,六国虽亡,但齐、燕、楚等偏远地区难以统治,应效仿周制分封功臣与皇子,以巩固地方统治。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支持。分封制在此前延续了数百年,被认为是奖赏功臣和管理地方的有效手段。分封的领主不仅拥有土地,还掌握财政和管理权,这种模式被认为能增强中央集权。然而,嬴政却另辟蹊径,坚持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派遣官吏直辖管理。这一举措彻底摒弃了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秦始皇对皇位继承人的培养同样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眼光。他虽未正式立后,但后宫稳定,生下三十多个子女,其中长子扶苏尤受器重。扶苏因直谏秦始皇对儒生的处理方式,被发配到北方监修长城并协助蒙恬抵御匈奴。然而,扶苏最终因赵高与胡亥的阴谋而被害,秦朝由此走向二世而亡的命运。 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规范文字,修筑驰道、直道和长城,这些基础设施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发展。他强迫六国贵族迁徙到咸阳,防止旧势力复兴,并通过移民政策开发边疆,巩固了国家版图。同时,他崇信“五德终始说”,认为秦国的“水德”可以克服周朝的“火德”,从而证明秦得天下的正当性。 在秦始皇陵入口的墓碑上,发现了一段霸气的誓言,展示了他的远大抱负:“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