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1 万名中国军人隐匿身份,乔装打扮前往巴基斯坦。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们秘密入境后,迎接他们的并非鲜花,亦非百姓,而是一排又一排崭新的棺材。 1968年标志着中巴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不仅因为两国间的策略性合作,而是在这一年中,中国派遣了1万名军人隐姓埋名地进入巴基斯坦,开启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建设一条连接两国的战略公路。此举背后的历史背景深刻而复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苏联的认可与西方阵营的全面封锁。巴基斯坦,与此同时,勇敢地承认了新成立的共和国,并在1951年与中国正式建交,引发了美苏两大阵营的不满。 1965年11月,随着中巴双方正式签署筑路协议,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挑战拉开序幕。中国的勘探队最初选择的是喀喇昆仑山脉中的两个关键通道,明铁盖达坂和红其拉甫。经过仔细比较,明铁盖达坂虽然距离短、坡度较缓,但战略位置过于暴露,不利于长期安全。最终,更为隐蔽、且拥有天然屏障的红其拉甫成为了联接点,尽管这里的地形更为复杂和险峻。 从中国喀什到红其拉甫,公路必须穿越多个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脉,这给工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筑路的中国工兵和技术人员,面对着极端的高海拔、低温和厚重的雪层,进行着几乎是与自然的搏斗。在没有现代化重型机械的帮助下,他们主要依靠手工和简单的机械设备,进行土石方的挖掘和搬运。 在施工过程中,夏季的雨季频繁引发山体滑坡,冬季则有持续的低温和偶发的地震威胁。新筑的路段常常在完成后不久就被自然灾害破坏,必须重新修复。这些自然条件的严苛考验,极大地延长了工程的进度,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1968年5月,中国决定派遣1万名军人,这些壮士换上了蓝色的工人制服,混入筑路队伍。他们的身份被严格保密,相互之间只用姓名相称,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他们中的许多人第一次离开祖国,来到这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地方。 红其拉甫地区的高海拔被称为“死亡之谷”,这里的环境极为恶劣。新到的援建队员们很快就感受到了高山病的威胁,许多人出现了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但他们都坚持在这里继续工作。在这样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他们与时间赛跑,与自然抗争,目标是尽快完成这一战略要道的建设。 在中国境内415公里的路段中,筑路人员面临的是一场与自然极端力量的持续角逐。夏季,阳光如炽热的烙铁,将高原的空气烤得蒸腾,温度常常攀升至40度以上。此时,每个工人的面庞都被汗水浸透,衣衫贴身,沉重而湿冷。而到了冬季,寒风如刀,气温骤降至零下几十度,凛冽的寒风穿透了厚重的衣物,仿佛直刺骨髓。 工人们的装备相当简陋,他们必须用纱布包裹头部,防止蚊虫的侵扰和寒风的侵袭。厚重的棉衣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独而坚强的堡垒,默默地承受着自然的考验。在公路的修建过程中,许多筑路工人的靴子被崎岖不平的山石磨穿,尖锐的石头常常划伤他们的脚。然而,在这片遥远而荒凉的土地上,他们没有人抱怨,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清楚,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为了通路,更是为了国家的命脉。 修建中巴公路的每一天,工人们都要面对无数的挑战。山体滑坡、突如其来的暴雨和连续的低温,这些自然现象在高海拔地区表现得更加极端和无情。每当工程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时,他们必须重新开始,每一次重建都是对他们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然而,尽管困难重重,工人们的努力从未停歇。他们利用每一片石头,每一块沙砾,一点一滴地将这条公路逐步铺展开来。他们用铁锹和镐头在岩石上敲打,用手推车运送砂石,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坚持。 公路的每一段建成,都记录了这些无名英雄的辛勤与牺牲。在红其拉甫到喀什的段落中,公路穿越了连绵不绝的喀喇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西端。这些地区不仅地形险峻,而且气候多变。冬季的风雪和夏季的暴雨成为了工人们日常的挑战。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每一米公路的建成都是对抗自然的胜利。 1978年6月18日,当这条全长1224公里的中巴公路终于全线贯通时,它不仅仅是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一条物理通道,更是一条见证中巴友谊和共同努力的历史纪念。这条公路的建设改变了两国乃至整个区域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使得原本因地理和政治因素而隔离的两国得以更紧密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尽管后来巴基斯坦国内的局势变得动荡,导致公路的一部分维护工作陷入困难,中国再次伸出援手,帮助修复了受损的路段。这种无私的帮助和坚持不懈的合作精神,使得这条公路成为了两国人民心中的一座桥梁,连接着两国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