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具“侮辱性”的七个封号: 南唐后主李煜,词写得惊艳绝伦,可治国本事稀松平常。宋朝大军压境,赵匡胤好言劝降,他却犹犹豫豫,结果城破人亡。赵匡胤气得牙痒,干脆封他个“违命侯”,意思再明白不过——你不听话,活该落到这步田地。李煜被押到汴京,关在宅子里,天天对着月亮吟诗怀念旧时光。978年七夕,41岁的他被迫喝下毒酒,结束了悲惨一生。这封号,就像个响亮的巴掌,扇在他那点文人傲气上。 北宋皇帝赵佶,书法画画一流,治国却是个大窟窿。金军打过来,他还忙着搞艺术,汴京愣是守不住。金太宗完颜晟抓住他,扔了个“昏德公”的封号,意思是“你这德行真是昏到家了”。赵佶被关在五国城,1135年54岁时病死。这封号不光嘲他无能,还顺带戳穿了他那点艺术皇帝的虚荣心。想想,一个亡国之君,还得背着这耻辱标签,真是倒霉透顶。 赵桓是赵佶的儿子,接手北宋时已经是大厦将倾。他满脑子想着和谈救国,结果还是跟老爹一块儿被金军掳走。金太宗一看这爷俩,干脆给赵桓封了个“重昏侯”——比你爹还昏,昏上加昏!他在五国城熬到1156年,56岁病死。这封号听着就让人觉得北宋这父子俩真是没救了,丢人丢到家门口。政治无情,这名字就是明证。 审食其是西汉的臣子,跟吕后关系暧昧不清。刘邦在世时就看不惯这家伙,封他个“辟阳侯”。这名字听着文雅,其实是个冷笑话——“辟阳”暗指他靠女人上位,跟吕后那点事儿被戳得明明白白。吕后死后,他失势被杀,权势灰飞烟灭。这封号,表面是赏赐,实则刘邦憋着气甩的羞辱,谁听了都知道里头的酸味儿。 子密是东汉一个奴仆,主人彭宠造反,他却反手杀了彭宠投降刘秀。刘秀收了他这功劳,但也没啥好脸色,封了个“不义侯”。这名字够狠,既承认他投降有功,又骂他背信弃义,连奴仆的底线都没守住。子密后来默默活着,没人知道他咋死的。这封号就像个标签,提醒他一辈子都洗不掉“不义”这俩字。 孙皓是吴国末代皇帝,暴虐得连自己人都受不了。晋朝大军一来,他撑不住投降了。晋武帝司马炎给他封了个“归命侯”,听着像“归顺保命”,其实是讽刺他从皇帝宝座跌成臣子,命都得靠别人给。这家伙284年病死,42岁。这封号,活脱脱是个笑话,把他那点帝王尊严踩得稀碎。 刘信是刘邦的侄子。刘邦落魄时,他嫂子嫌弃得敲锅赶人。刘邦当了皇帝,记着这笔账,封刘信“羹颉侯”——“羹”指汤,“颉”有赶走的意思,摆明是拿旧事嘲笑他一家。刘信没啥脾气,背着这封号过日子,直到去世。这名字听着就接地气,皇帝报复心眼儿小起来,也挺会玩儿的。 这七个封号,乍一看各有各的倒霉,可细琢磨还真有点共性。首先,都跟失败挂钩——亡国、背叛、失势,没一个是风光时候给的。其次,讽刺意味浓得化不开,皇帝赐封时哪是夸人,分明是拿刀子捅心窝子。最后,这些封号还挺“接地气”,用词直白,像“昏”“不义”“归命”,听一遍就懂啥意思,不用绕弯子。 皇帝为啥这么干?一是泄愤,像赵匡胤气李煜不降,刘邦烦审食其那点破事儿,封号就是个出气筒。二是立威,告诉天下人,不听话的下场就是这样,杀鸡儆猴的招数罢了。三是娱乐心态,古代政治冷酷归冷酷,皇帝有时候也爱玩点黑色幽默,拿封号损人挺解闷儿的。
中国古代最具“侮辱性”的七个封号: 南唐后主李煜,词写得惊艳绝伦,可治国本事稀松
瑶光映心曲
2025-04-29 18:13:55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