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华严寺里的故事

建明看文化 2024-05-07 19:52:23

华严寺,位于汝阳县陶营镇柿园村南大虎岭山腰。建于唐代,传说是救唐王有功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所建,取华严经为名,故名华严寺。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大的修葺,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有山门,山门有两大金刚、四大天王的塑像,大雄宝殿,供奉南无阿弥陀佛。有过殿、观音阁、天王殿、地藏阁及两厢廊庑等建筑。

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天大旱,春夏二季未落雨,秋绝收,麦未种。次年,全县大饥荒,逃荒者成群结队,甚至出现“人吃人”现象,而官府却仍在加重人民负担,广大农民忍无可忍,纷纷起来反抗。陶营镇邬庄农民谷玉,伙同刘清柱(铁炉营人)、姚五经(姚沟人)、王太来(小北西人)、高捷(县城西街人)等组织饥民1000余人群起抗粮。他们以柿园村南华严寺为据点,安营扎寨,与官军对抗。起义军均以红布裹头,号称“红头军”,众推谷玉为天王,刘清柱为顺王,高捷为平王,姚五经为五王,王太来为军师。曾多次击败官兵及地主武装。

河南总兵崔廷桂闻讯前来镇压。起义军由于武器缺乏,计划到永宁(今洛宁)砍竹制镖。由于叛徒告密,起义军夜宿宜阳县石锅村时,被崔廷桂的官军包围,激战一夜,顺王刘清柱及军师王太来阵亡,平王高捷被俘,余众大部牺牲。天王谷玉留守在家幸免于难,后被陶营团练头领王凤翔杀害于陶营村关帝庙内,起义失败。寺庙也随之荒废。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建柿园乡部被毁,砖石木料,石碑运到柿园建房。后来又恢复重建了大殿。

华严寺赎地碑记:从来香火之地,神圣之业,不许当卖。今华严寺二僧一名道魁,一名道德。道德不轨,已被僧官革出,道魁不守本分,将香火地当于人十余亩后,逃出寺去。其徒达安,徒孙兴旺,尽属年幼,不能理事。赖宝应寺僧祖钦,命其徒道亮,来此代理其事。惜乎寺中贫之,饮食不给,劳心竭力三年有余,将道魁当出之地尽以回赎。今后,此寺田地不许当卖,则神圣之香火可以千载不绝矣。是为记。

邑处士壬贤辅国氏沐手撰文并书丹首事人:本寺住持:达安

徒:兴旺

宝应寺住持:山钦、山经、山监徒:道亮、道庆、道水

徒孙:远月、远平、远朝

崇兴寺住持:国照

徒:海

徒孙:其合、其林

大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吉日立

铁笔陆京

监生:申荣泰、郭万德、牛尚璞、杜有来、张朋、汪玉、王万兴、张荣、孔广财、牛金钟、靳凌炬、关书声、党朝林、艾清林、吴宗元、付士荣、王文兴、张殿元。

0 阅读:0

建明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