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青花料瓷器,出现于我国唐代

贵依看过去 2023-12-10 13:39:02

原创:宝瓷林

最早青花料瓷器。出现是在我国唐代。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而且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还一度中断。所以说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目前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1998年印尼爪哇海峡勿里洞水域发现唐代沉船“黑石号”出水的三件完整白釉蓝彩盘;2006年10月,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以西4公里7号唐墓出土的两件青花瓷罐。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胎釉】

胎质多粗松、厚重。胎色有浅黄白和米灰两种,烧结程度不好。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比较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

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可见有细密裂纹。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透明度较差。器物内外及底心均施釉,圈足部未施釉。

(1975年扬州出土青花瓷片)

(1983年扬州出土青花瓷片)

【青料】

青花色料与唐三彩蓝料同属硫铜铁钴矿,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1990年扬州出土青花瓷片)

【器型】

完整器以小件为多,有三足炉、碗、罐、盖等。碗,高4.2厘米,口径6.2厘米,撇口,卷唇,弧腹。盖子最大外径8.5厘米,高4.5厘米,宝珠钮,子口,内壁不施釉。

残片器型有枕、盘、碗、壶、炉和执壶等。盘碗口沿多作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玉壁形或玉环形底足。其中,一件残碗的口径达24厘米。壶腹部浑圆,短嘴,大平底。

以口、腹造型不同又分四种类型:(一)敞口、深腹碗;(二)敞口、 浅腹碗;(三)折沿,浅腹碗;(四)花口、折沿、浅腹碗等。

( 郑州上街区出土 / 唐青花塔式

这两件青花瓷罐是目前国内外所见工艺最复杂、最精湛,器形最大的完整唐代青花瓷精品。器表装饰的蓝彩纹样有多种为新面世品种。

两件青花瓷罐的造型基本相同。器盖呈覆碟形,盖钮呈宝塔形。器体为敞口、圆唇、直颈、圆肩、弧腹、平底。下为碗形托座,托座下为喇叭形圈足。只是其中一个的肩部有两道凸弦纹,而另一个的肩部只有一道凸弦纹,圈足上部又有一道凸弦纹,似形成一周折棱。均为瓷质,烧成温度较高,胎呈乳白色,胎质细腻。

周体罩白色透明釉至圈足下部,釉层均匀,釉色洁白而有光泽,无脱釉现象,但部分器面稍泛黄。器盖、器体肩腹部均釉下绘蓝彩纹饰,蓝彩浓淡不一,浓处呈深蓝色,可见细小黑色斑点,淡处呈浅蓝色,不见晕散现象。两器的尺寸与所绘蓝彩纹饰各有不同:盖钮顶部绘“甲”纹,钮的周边绘对称草叶纹。器体肩部绘蔓草纹,腹部绘束花纹、牡丹纹、草叶纹和童戏纹,幼童拿弯钩状长物,下有一圆球,作击球状。器通高44厘米。盖钮顶部绘草叶纹,钮周围亦绘对称4个草叶纹。器体、肩部绘牡丹纹、蔓草纹、草叶纹,另绘对称两只飞虫,虫体枣核形,双须双翅,看上去似蜂似蝶。通高44.2厘米。

【纹饰】

青花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主要有团花、梅花、草叶及椰树、棱形、流云、蝴蝶等。花草纹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1 阅读:11

贵依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