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坚料志”头像,不错过每条香港大新闻。
特首李家超新发表的《施政报告》,持续在社会上引发热烈讨议。这份《施政报告》强调发展和民生,不过较大的篇幅落在经济发展的范畴,涉及民生的政策相比之下少得多,令一部分市民产生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的感觉。而且,民生政策也较多偏重于对基层的扶持,缺乏重磅的支持中产应对生活负担重,生活质量下降等困难的政策措施,令一部分中产产生近乎完全被忽略的观感。其实,经济与民生有很强的关联性,发展好经济,才能根本地改善民生,不直接向中产阶层「派糖」,并非忽略中产,中产阶层应从宏观和长远的视角,理性审视《施政报告》。
这份《施政报告》共九章,除去前言和结语,第二章是政府治理体系,第三章至第七章都是有关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地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促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多元经济,以及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引擎深化大湾区合作等内容,第八章才涉及惠民生添幸福。
而在第八章,大部分的篇幅落在为基层市民解决住房困难的问题,主要涉及增加公营房屋供应,以「简朴房」取代「劏房」等方面,其他的民生政策同样偏重于基层,比如医疗政策偏重于基层医疗,关爱共融社会偏重于对长者、照顾者的支援等,涉及中产阶层日常生活的政策较少,只在较窄的层面令中产阶层感到受益于政府政策,例如,放宽物业按揭贷款成数上限,以及扩大电动车充电网络等。
《施政报告》侧重于经济发展,不论是从整体上进行宏观规划,还是涉及微观的某个具体行业的发展规划,从一般市民的观感上,都会认为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比较难引起市民的共鸣。普逻大众对《施政报告》最大的关注点,自然是民生问题,尤其是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民生政策问题。
而今年的《施政报告》的几项重点民生政策,主要是扶助基层,在许多中产阶层的视角,很容易会认为与自己无关,其中几项被认为是支持中产的政策,其实并不能令大多数中产阶层从中受益,比如,有关放宽物业按揭贷款成数上限的政策,在楼市仍然处于下跌状态之下,较少中产会选择在这样的时机入市,放宽贷款成数,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地产商,而非中产。
又如,《施政报告》中亦推出多项支援中小企的措施,包括再推「还息不还本」,以及支持中小企数字转型等,也被视为支援中产的措施。不过,这些政策对中产阶层中的大多数,有多大的实质意义,也会令人产生疑问,即使会有一部分中小企从中受惠,恐怕也只能说是中产阶层中的一小部分。
《施政报告》中较少直接向中产阶层「派糖」的措施,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城市,中产阶层都是社会的中坚,是推动经济、社会向上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香港也不例外。但扶持中产阶层发展壮大的主要政策措施,并非是直接向中产阶层「派糖」。政府的公帑来自社会,主要由中产阶层贡献,再分给中产可以产生的作用不大,相反,政府如果能用好公帑,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创造更理想的环境,对中产阶层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
回到这份《施政报告》,今年特首将重点聚焦于经济发展,正是因应香港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而作出的应对和部署。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创、文创产业发展,推动香港经济多元化发展,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高地,正是为中产阶层创造更大更好的向上发展的环境,当香港整体生产力水平向上迈上新的台阶,中产阶层必能凭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改善生活质素。
发展好经济,才能真正改善民生。政府对中产的扶持,应主要从为中产创造更多发挥自身价值的机遇,以及为中产创造更多投资增值,创造财富的机会,而非动用更多公帑直接向中产「派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