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坚料志”头像,不错过每条香港大新闻。
本港楼价持续下跌,截至今年8月,楼价已由高位下跌近三成,政府虽一再「撤辣」,但楼市仍未见起色,不升反跌。社会关注政府在楼市波动之下,是否仍应按原有计划大面积造地的问题。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回应指出,开发土地工作要持续做,不能因楼市波动而停滞,政府需要建立土地储备。土地供应问题,直接关系到本港经济、民生,以及政府财政问题,不可轻视,尤其是香港经济受外部环境影响,容易大起大落之时,更须慎重处理好土地供应问题。
本港楼市在过去3年多来,持续下跌,根据政府相关数据,楼价已由2021年9月的高位回落近三成,特区政府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回应社会呼声,全面「撤辣」,今年的《施政报告》再提出放宽物业按揭贷款成数,财政司司长指出,这一系列的措施,是希望楼市能回复到未有「辣招」之前的状态,让市场调节价格。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接连「撤辣」,并未能令楼市反弹回升,市民对楼市的信心也远未回复,情况确实令人感到担忧。
与此同时,政府《施政报告》继续提出提速推展北都,以及稳慎推展交椅洲人工岛建设。但这些施政方向引起社会一些议论,担心土地供应若供大于求,同样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前行政长官梁振英就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文,忧虑土地供过于求,持续造地或会衍生负资产问题,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香港在回归以来的27年间,既曾因为大量增加土地房屋供应而引发负资产问题,也曾因为连续多年停止造地、卖地,而导致市民居住难日趋严重的问题,两者都曾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对特区政府的教训深刻。今日再次面对这些问题时,政府理应审慎思考,避免对经济、民生造成过大的影响。
土地供应并不仅仅会影响楼价,同时也对经济发展和民生产生重大影响。正如《施政报告》所指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香港未来的创新科技产业能否顺利发展起来,香港能否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以及香港的公屋轮候时间过长的问题和能否成功「告别劏房」等一系列问题,都与北都发展有直接的关连,如果政府仅因楼市波动,而放缓甚至停顿北都拓土建设,影响深远,阻碍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又未必能托起楼市,必须十分审慎思考。至于交椅洲填海造地计划,同样关连到香港金融区与大湾区的连接,以及市区重建和改善本地居民的居住问题,也不可以轻易言弃。
土地房屋的供求关系值得关注,内地在过去十多年间,过度发展房地产,导致房屋供应大于需求,对经济发展、地方财政都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令楼价下跌,令一部分内地居民遭受损失,又对内地消费市场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中的经验教训也有值得香港留意的地方。
但香港与内地仍有根本的不同,内地房地产目前的总体状况是供大于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20年,内地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41.76平方米(约450平方呎),居住条件很舒适,但购房的意欲则持续下降,如果房屋的金融属性进一步减少的话,购房的需求仍有可能进一步萎缩。而香港的总的状况仍然是供不应求,「上车难」、「住房难」,居住条件较差仍然是社会突出的矛盾。
现阶段,香港需要提防楼价波动过大导致负资产日趋严重的问题,也需要持续不断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解决「上车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两者须兼顾,不可单纯为了解决一方面问题,导致另一方面问题激化,这对政府确实是一项考验。
楼价不仅受土地、房屋供应影响,更受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容易受外围经济环境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际局势多变,环球经济不稳,香港容易出现经济大起大落的情况,越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越需小心应对,持续造地,增加土地储备,才能提升政府应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看,也不能轻易放缓或停止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