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用手机摄影的独特仪式感

恒瘟动物 2024-07-26 12:36:51

深夜,四面无人的街角,一个穿裙子的女子背对摄像头的方向站着,低着头,应该是在看手机。

画面左下角,距女子几米远,一条小胡同的一头有一小片光亮。

几秒后,一个男人从光亮中出现,径直走到女子身后,女子仍低头站在原地。

这时,男子突然俯下身,抓住女子的裙摆,迅速朝上撩开,女子受惊回身,男子绕至女子身后双手探入女子下体部位。

女子紧抓裙摆,坐倒在地,男子俯身,以胸部和双臂掮住女子上身,抽搐似的挣扎,试图缩紧身体。

因为是夜间,摄像头距离事发位置较远,并且裙子遮挡,看不到男子的手部动作。

几秒钟后,男子起身离开,再度消失在光亮中。

四周依然无人,更显寂静,刚刚位于画面中心的一切,好像飞蛾扑腾的残影。

从撩裙子到现在,仅过去了几秒钟。

但作为旁观者的我可以看见,位于画面中心的地面上,刚刚站立的女子此刻已坐在地上,双手扥住两侧裙摆,上半身因大口喘气而起伏。

是一位长发女子。

发生的一切,天知地知,这一男一女知,摄像头知。

然后,看到视频的我们知道了。

不过,观看影像时是否能有「我知道了」这种认识呢?(存疑)

我写这些东西时,并没找出当时的视频来看,文字只能以不同方式描述,但是没能力还原肉眼所见。

所以,描述这段视频的文字可以有很多种,一个人一个写法,但是,视频就只有一个。

在这种视频面前,任何由人书写的文字都被暴露了虚构和情感倾向,我最多只能试着以分镜剧本的形式去写。

但我今天想说的还不是视频和文字孰优孰劣,各自优势在哪,而是我的另一个假想。

关于相机摄影和手机摄影对人意志的不同影响,从而提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摄影心法。

同一个人,在手拿相机或手机时,面对同一场景拍摄影像时所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我认为这背后就暗含着人在使用不同器材时的情感倾向。

这篇文章应该会被我起名为《谁说摄影和器材无关?》

十几分钟前,我从梦里醒过来,一个小噩梦,我看见一张照片,或者说,是从手机屏幕上看过去,我的鼻孔里插了几根草。

我在梦里还看见其他几张照片,无一例外都是手机拍的,这可能也是因为我在睡前看了一条手机摄影视频。

在我描述文章开头的案发现场之前,我就设想了这么一个场景。

如果我经过那里,当场目击,我用相机和用手机会拍下不一样的画面吗?

我的回答是,我会拍出不一样的照片。

如果是用相机,在他们并未注意到我时,我可能会刻意拍成施暴现场,还会去构图,甚至用滤镜,而且大概率是横拍。

但如果是用手机,我就可能会录像,而且,会为了收录更多的画面信息灵活选择横拍或竖拍。

这就是我的自以为。

我的看法,拿起相机就会带上创作意图,但是这种创作意图在遇到这种情境时就会显得滑稽和冷血。

一个人正在遇害,你却把他们当做拍摄对象?!

这和拍那张秃鹫和小孩的照片类似。

是摄影伦理的问题。这也是我最近讨厌相机的原因。

我不讨厌摄影,但是有点儿反感相机摄影了,其实我也不是讨厌相机摄影,而是讨厌大多数人那种置身事外,自我封闭,旁观者姿态,还以「客观记录」来标榜自己崇高的摄影态度。

这样的大多数人,其实和所谓的专业摄影师素养还不太一样。

职业素养和基本人性不是互不相容的,拍摄那种照片的摄影师所遭遇的心理煎熬是我无法想象的。

那我也就不能接受任何人以构图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照片如何能感动人心。

所谓构图是什么?是表面,是最浅薄的东西,所以,它因易于学习而被多数人接受。

多少人也因为被某张照片感动而去购买相机,意图以同样的技法拍下另其他人感动的照片。

但是你要知道你一旦拿起相机,就一定会遭遇煎熬,我不能信任任何一个以拍出一张好照片为驱动力而购买相机的人。

因为这样子的一帮人,不仅对摄影的看法是愚蠢的,而且有很大可能缺乏基本的人性,比如同情。

相机是接收外界视线的,可他们却用相机给自己划了一道自我陶醉、沾沾自喜的屏障。

驱使一个人拍下打动人心的照片的,是他的真情实感,照片得以传播的基础之一是有多少观看者能跟这个摄影师共情——摄影技法只是不值得提上桌面的基础,那是摄影师的自我修炼。

所以,你既不能滥情,也不能太无情。——但是说是这么说,难道一个人的基本人性是可以经过教学(比如构图教学)学会的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相机本身又是无辜的,你本来是个什么玩意儿,你就会怎么用这个相机。

当然我也必须说,相机这种工具,并非完全无辜,因为完全是视觉原理驱使的玩意儿,所以本身就自带「只动眼不动手」、「旁观」的象征气味。

但作为拿起相机的人,就得去注意克服它的这一毒性,因为摄影毕竟是用做的,不能只用看的。

而身体参与进来,就能协助你抵消部分毒性。

而当你的身体已经不能抵消相机的毒性,自己已逐渐「麻木不仁」时,我们还能怎么办呢?

所以我提出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换上手机。

所以,至此就要说出我们的正式标题(可能是吧)了——《我不建议任何人用手机开始摄影》。

借用我在之前提出的观点,手机摄影所具备的独特的优势本质不在于便携,不在于日益进步的影像素质,而在于它依托的网络。

——这是它相比于传统相机的不同之处,也是我真正看中它的一点。

打开你的相册,里面的照片是否大多数是工作用照片?因为便于传播,所以手机被用来摄录工作相关的信息。

所以,人们会觉得举起手机拍照,好像缺乏拍照的仪式感,但是,如我所论述的那样,这一仪式感,即『置身事外,自我封闭,旁观者姿态,「客观记录」』,就是相机最隐蔽的道德毒性。

当然,我并没认为摄影应该没有仪式感,恰恰是,仪式感用好了,也可以带来实效的改变。

又是一个小标题,《如何看待摄影的仪式感》。

我在此就要点出我所支持的不同于相机的,手机摄影的仪式感。

那就是「档案化」。

我最早在我的文章中提到这个说法,是在这篇文章中。

你用手机相机参与工作越久,这一仪式感就对你的摄影有多大帮助,虽然,苦逼的上班族可能更想从那种档案化照片中逃离吧。

所以他们才花钱买了相机。

但是彼之砒霜,我之良药。

女学生什么的,小女生啊什么的,估计也无法理解我这个说法,因为她们即便是用手机,也是在拍美照,她们讨厌工作,不愿档案化地摄影,也就没有接受档案化摄影的益处的基础,所以,她们的摄影,也就脱离现实。

她们中的某些人永远没法排出相机的毒性了,即便她们还没用过相机。

因此我更希望接触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女性。

档案化,是得以让我们接触现实的摄影方法,是不同于以往相机摄影法的金刚摄影法。

这跟所谓的『用手机也可以(跟相机一样)拍』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我现在也还在探索它的操作方式。

我呢,也假模假式地来一个练功步骤,类似欲练此功引刀自宫,就是「欲练此功,先买台相机」。

你得先在地狱里滚一圈,深刻体会我所说的相机毒性之后,才能跃入手机为你留的这一池清泉。

所以,只用手机去拍,而没用过相机的人也是不行的。

至于那些教你怎么用手机拍出大片的课程……手机当然可以进行严肃摄影——毕竟我也说了两千多字了,但要是用手机时想的是去模仿相机,那可就入了无底深渊了。

0 阅读:0

恒瘟动物

简介:无色是最全色,无味是最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