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英雄苏东坡,如今的斜杠青年,竟是北宋文坛上的CP狂魔

芹芹看国际 2023-08-03 07:02:01

林语堂曾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全世界12位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他是全中国乃至全亚洲唯一的人选。

他入选的原因是拥有一颗自由的灵魂。而他,就是东坡居士---苏轼。

苏轼一生从政四十年,执政二十八年,被贬谪流放十二年。

01

公元1061年,朝廷授予苏东坡为陕西凤翔府签判官, 掌管五曹(兵、吏、刑、水、工)文书,职责是判案与签发文件。

任职期间,苏东坡了解到许多贫民因无力偿还朝廷的债务而入狱,而这些债务是因帮助衙役运送物资遭遇损失的赔偿。

凤翔是北宋王朝的重镇,战乱之后,贫困不堪,又可能会有赔偿的风险,更是雪上加霜。

于是苏轼上书主管部门要求赦免平民百姓的一切积债,消除掠夺百姓财产的恶行,并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同时寻求解决办法修订衙规。

经此番努力,收效显著,损失降低了一半之多。苏轼勤政爱民的情怀深受百姓的爱戴,被誉为“苏贤良”。

公元1065年,苏轼受到宋英宗的赏识,准备提拔他为翰林,但受到宰相韩琦的阻挠,于是任命苏轼返京担任直史官,负责编修国史。

返京不到一年,苏轼的妻子和父亲先后离世,按照宋朝礼仪,兄弟俩辞掉官职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四川眉山老家安葬,并在家守孝三年。

再次回京后,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激烈的朝廷风暴。

公元1069年,王安石作为参知政事,极力推行一系列新政策,其目的在于强国富民缓和国内的矛盾。

苏轼再次步入仕途,赶上了王安石变法,他推崇和风细雨式的改革,反对疾风暴雨式的革新变法。

因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和,为了躲避是非,便主动上书请求外任。

这一年苏轼36岁,做了杭州的通判,掌管粮运、家田、水利、诉讼等事项。

他带领官员百姓整改修复了废弃的六口钱塘水井,为百姓解决了长期吃水难的问题,并获得了百姓的好评。

公元1079年,苏轼给皇上写了一封表示感谢的信,即《湖州谢上表》。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这封信居然给自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灾难。

在外任的这8年间,朝廷的斗争非常激烈,御史中丞李定早就对苏轼居心叵测。

这次刚好以此信大做文章,在宋神宗面前称苏轼妄自尊大,大放厥词,愚弄朝廷。

宋神宗信以为真,并将苏轼的案子交付御史台处理。

这起“乌台诗案”让44岁的苏轼锒铛入狱,审了2个多月,受尽非人的折磨。

李定等人抓住这个机会强加给苏轼4大罪行,并请求处死苏轼。

最终在一众有识之臣的营救下,有所转机,5个月后,最终裁决,宽待苏轼,从轻发落。

02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谪黄州,任职黄州团练副使,实质上是由黄州官府代为看管的犯官。

黄州当地自然灾害不断,百姓生活极其贫困,但朝廷的税赋却丝毫未减。

对百姓来说那是雪上加霜,一些人被逼无奈只能忍痛亲手溺死初生婴儿,真是残忍又心酸。

苏轼虽自顾不暇,但也不忘百姓疾苦,听到这一现象,为之不食。

于是写信给鄂州知州请求赈济,同时还在黄州民间组织育儿会,邀请当地的富户加入。

苏轼信奉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他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去做了,在自己困难的时候,没有逃避放弃,还一心为民,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公元1085年,皇帝宋神宗病故,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且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并任命66岁的司马光来主持国政。

司马光与苏轼是好友,也欣赏苏轼的才华,便向朝廷推荐了苏轼,这突变的形势是否能让苏轼东山再起?

已年过半百的苏轼,突然从一个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连续提升了六个品级,飞跃了十二个官阶。这升迁速度堪比火箭发射。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起伏波折之后,此刻的苏轼对自己多了一份清醒的认识,对他人多了一份宽容的胸怀、对变法多了一份理智的反省和理性的同情、对人生的荣辱成败多了一份超然的思考。

针对新法旧法,苏轼认为无论是哪种,都要较量权衡实事求是。

而保守派的司马光不顾大臣的意见,断然废除了新法,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亲自力荐的苏轼也站在了他的反对面。

两人虽是好友,但苏轼并未因此而盲目追随。

始终保持着率真执着的做人原则,实事求是的办事方针,一吐为快的言行方式,却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

也因此两人之间有了明显的矛盾,再一次与政不和的他自知此地不宜久留,便不得不再次请求外任。

公元1089年,苏轼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杭州,出任杭州知州,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十八年前也因此事件而请求外任的地方,真是惊人的巧合!

苏轼在这里疏浚湖底淤泥,铲除湖面水草,用湖草淤泥建起了一道长堤,横跨西湖南北,还在湖上修建九座亭阁、芙蓉杨柳、小桥亭阁。

在这5年时间,先后担任了颍州、扬州和定州四个地方州的知州,虽然调动平凡,但一直都是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

03

公元1094年,高太后去世了,要改朝换代了。

宋哲宗便肆意罢免旧党的执政大臣,启用章悖等新党人物,而章悖却唆动朝廷,先后两次大规模的贬斥旧朝大臣。

已到花甲之年的苏轼在短短3个月里,收到了4次诏书,被一贬再贬,贬到了惠州。

再次回到了被贬黄州时的状况,又一次成为没有实权由当地看管的犯官,一路走来简直就像是一场梦。

在惠州的三年里,苏轼虽未有实权,但仍靠着自身的能力为百姓排忧解难。

解决了当地纳粮及交通问题,还捐出当年皇帝御赐的犀带作建桥之资,并动员弟媳将当年入宫得到的赏赐捐出,用来助施。

为惠州城修筑了两座桥。

当地气候湿热,容易流行疫病,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苏轼就给亲朋好友写信寄些药材过来,施舍给百姓。

日子过得也算是安稳,可就在这时,又接到了第5道诏书,被贬到海南。

当时的海南是最边远最险恶的蛮荒之地。

苏轼在这里过着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出无友、冬无碳,夏无泉的艰苦生活。

即便是这样,他也凭一己之力带动人民开垦荒地种植稻谷,传授教学。

他将兼济天下真是刻到了骨子里。

回首历程,苏轼的品级直降七个,官阶十四个,从三品高官直降到九品芝麻官,和当年的升迁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心为民的贤良之士竟落得如此下场,真是感叹命运的不公。

此时的苏轼觉得自己生还无期,死有余责,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死后就葬在琼州。

在凤翔任职时,他在政务之外,带领官民百姓扩湖,建亭、修桥、植柳,东湖正是他的佳作。

被贬黄州时,没有俸禄薪水,一家二十多口人过着艰苦的生活。

在好友的帮助下,官府批了一块数十亩的废弃坡地。他脱下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一改文人形象,开荒种地。

在地里筑水坝,建鱼池,种菜种树,当地上冒出小绿苗时,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跳了起来。

这便就有了“东坡居士”的称号。

04

面对生活的窘迫,向来洒脱的他还在劳作之时也不忘与田间百姓聊上几句,自是乐在其中。

除此之外还研究起了当地的美食及美景的开发,还读了大量的《佛经》。去赤壁游玩,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赋》。

文学上的代表作“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寒食帖》都作于黄州。

耳熟能详的东坡肉,就是他的佳作,四四方方,棕褐有光,上肥下瘦,细而不腻,一口下去,还想一口。

一首《猪肉颂》传达出在制作时的那份执着忘我,悠然从容的心态。

除了肉还有鱼,一篇《煮鱼法》详细介绍了对烹鱼的做法。

那是一份享受,是对生活的热爱。

谈论美食,中国菜历史中,有66道菜都是因他而生。

谈论教育,他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

谈论医学,他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民间救济医院。

谈论工程,他是宋朝治水筑堤第一人。

谈论书法,苏、黄、米、蔡,在北宋四大家中位居第一。

谈论绘画,擅长画怪石、枯木和墨竹,被评为北宋“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谈论哲学,在北宋的关学、洛学、蜀学三大学派中,为蜀学的代表人物。

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一名妥妥的斜杠青年。

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公认豪放一派。

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著述宏富,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的美誉。

是史上最强的CP,现代最硬核的CP。

0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怀念弟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来悼念妻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首《临江仙·送钱穆父》来送别好友。

他用诗抚慰自己,也温暖着我们,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切都会过去。

他的一生在政治上历经艰难坎坷,备受折磨,但他一直以天下为己任,以旷达的出世精神做孤忠为民的事业。

更令人敬佩的是无论处于多么凄凉的境地,他总能将生活变得诗情画意。

当代有位女学者发自肺腑地喊出:“来生便嫁苏东坡”的心声。

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处逆境却依旧豁达,甚至化苦为乐的精神值得世人学习。

对于现代人,焦虑是常态,快乐是奢侈品,苏轼这跌宕起伏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活法。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苏轼,就是这样的人。愿我们都能活成苏轼。

作者:木末芙蓉香

编辑:萌萌

参考资料:

湖北卫视大揭秘《苏东坡传》2018年

澎湃新闻《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东坡逝世921年》

0 阅读:0

芹芹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