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某地旅游:模式不改、乱象不止

高观商业 2024-02-24 08:33:27

多年以来,在全国旅游界投诉最多的、口碑最差的就是云南了;与云南相比,海南投诉差主要是物价高,但由于游客多、本来物价就贵,而且当地整改也积极,所以还是可以理解的。

而云南不是,云南旅游的投诉是摁下葫芦瓢起来,一波接着一波,基本没有消停过。

前几天河南的田女士一家五口因为没有购买五万元的玉镯而中途被赶下车,事情刚发酵多日,当地文旅才扭扭捏捏出了处理结果,轻轻处罚算给了个说法;

接着,央视报道,云南旅游,乱象不止。报道了云南旅游市场出现的种种宰客黑幕。

接着网上发酵起来,网友纷纷回忆起自己云南旅游的种种遭遇,好感的很少。

一直被投诉,很难去整改。这是云南旅游给大家的统一印象。

云南旅游,怎么了?很多人都在疑问,很多云南的IP客户也很冤枉的说,是不是我们遭遇了地域黑,我们也没有怎么了?

云南的旅游界人士也很看得开:导游张是因为遇人不淑,遭遇了投诉,并引起了舆论事件,不得不被处罚;导游李因为碰到冒充游客的大台记者,遭遇曝光,撞上了枪口,该他倒霉!

可能没有人去想,一直不断的遭遇曝光和形成舆论事件风险,根源在什么?根源在于经营模式!模式不对,什么整改都是空中楼阁!都是治标不治本!

我看 云南旅游模式存在以下三大弊病:

一是价格倒挂。一个行业能够正常存在与发展,一定有自己的盈利模式,盈利是正常的阳光下的盈利,是正当的利润。旅游行业本身没有高科技的东西,没有高门槛就不可能挣个高额利润。这是对旅游业正常的定位。

而现实是,全国各地云南旅游的抱团价格3000-4000元,这个价格包含了来回机票、吃、住行和门票,总体是亏本的。亏本的生意总会找地方补出来,甚至要赚一些。羊毛不可能出在牛身上,宰客是必然的。决定了云南旅游的口碑好不了。

如果全部高报价,追求品质游。旅行社会有一定的利润,但是会出现两个局面:一个是游客少,没有这么多的韭菜,注定产业做不大,面对嗷嗷待哺的产业群体,显然不满足;另一个是利润低。与宰客相比,正常的利润比纸还薄,整个行业群体不感兴趣。

二是转卖游客。价格倒挂必然下狠手宰客,外地旅行社如果一路护送游客,对宰客行为显然碍事。必然会出现转卖游客。

换了新面孔,开始宰客,说着最亲的话参谋你买东西;跟着你寸步不离让你不好意思不买东西;说着最恶狠狠的话、甚至派陌生的壮跟着你、让你不得不买东西。

看你在一个地方血放的差不多了,下一个地方继续转卖、换个导游,继续重复发生的故事。

买到游客的导游与旅行社,承担着赔本风险,不得不去宰客;宰客的过程以前威逼利诱也就算了,现在游客可以报警、可以发自媒体、可以借助舆论压力。当地文旅集中承受了压力。也是火山爆发的关键环节。

三是奢侈品、迷信品与假货与旅游相伴。

游客购物购什么?当地特产呀!去西安想带点兵马俑的仿品、买点石子馍;去杭州了,买点杭白菊,去开封了买点花生糕。都很正常。去云南的游客都被带进了什么店呢?

所谓东南亚最大的翡翠店、所谓的银器店、所谓的少数民族中药店。

带低价团去高消费的商店,本来货不对路,但想要消费额高,不强买强卖怎么行?于是有了一家人配一个导购、消费额不够一直关店里,甚至威逼买不够一定金额今年不管吃住等。就差了用刀架脖子上让你输入支付密码了。

向游客宣传佛的意思,宣传玉的种种虚伪的好处,卖着不纯的银器,至于所谓的中药店,全国有几个懂他们的真假呢?

把游客带到这些商店,云南的这种旅游也算经营没有底线了。

云南的很多旅游人很纳闷,我们为什么总被投诉、总成为舆论的焦点呢?我们这很正常呀!

(想起来二战前期的德国与日本,侵略战争势如破竹的时候,从国外抢来的财产让国民过上了富足的日子,更激发了民众对战争的支持,但他们不知道是,正是他们的行为将他们的祖国彻底绑架到了战争机器上,直至消亡不可能回头……)

1 阅读:640
评论列表
  • 2024-02-24 21:25

    具备基本的旅游预算计算能力 不跟团就不会挨宰

高观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